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靶向视网膜的慢病毒载体在体内应用方式的比较研究
作者:袁梦克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点击数286  更新时间:2011/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体内观察慢病毒载体介导的报告基因在兔眼视网膜组织上的转移,在大玻璃体腔动物眼中摸索出能提高基因转染效率的病毒载体应用方式和滴度。
方法不同应用途径、不同病毒滴度的情况下,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的慢病毒载体注射入兔眼内,通过荧光显微镜直接观测和western-blot半定量检测等不同方法观察和比较慢病毒载体在视网膜的感染效率,分析GFP在视网膜分布的层次。通过电生理及电镜等辅助检查观察慢病毒在眼内应用的毒性。
结果 ①荧光显微镜观测及western-blot结果显示,随着滴度的增高,视网膜上的GFP荧光表达强度逐渐增加,当病毒滴度为5×108TU/ml以上时,玻璃体切割术后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组,玻璃体切割术后玻璃体腔注射组和脉络膜上腔注射组的GFP荧光表达强度均与空白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玻璃体切割术后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组的GFP荧光表达相对强度最高,且与另外三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②当病毒滴度足够的前提下,玻璃体切割术后玻璃体腔注射这种应用方式可以使得慢病毒良好地感染兔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部分Műller细胞以及RPE细胞。与之相比,脉络膜上腔注射和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慢病毒的感染效率和层次都欠稳定。

结论 ①与直接玻璃体腔注射等应用方式相比,玻璃体切割术后玻璃体腔注射的方式下慢病毒载体对于视网膜的感染效率更高,更稳定 ②玻切术后注药的方式下,慢病毒显示了对兔眼视网膜的内层视网膜细胞及RPE细胞的良好感染 ③病毒滴度至少需高于5×108 TU/ml这个前提,才有可能获得稳定的视网膜感染。④眼部联合应用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的方法可以减轻眼内应用慢病毒载体对视网膜的毒性,并且同时增加了病毒对视网膜的感染效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