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Q值调整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近视角膜非球面变化
作者:姚春艳  文章来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视光学门诊  点击数277  更新时间:2011/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观察 Q值调整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与标准化LASIK术后不同角膜直径的角膜Q值变化来分析Q值引导个性化切削技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0年至2011年来我院就诊并分别进行标准化LASIK(S组)和Q值调整个体化LASIK(Q组)进行矫治的78例136眼近视眼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术前2组各项指标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屈光度数标准组34例68眼球镜平均值为-4.76±2.02D(-1.5D~-9.75D),柱镜平均值为 -0.71±0.7D(0~-2.5D);Q值个体化组34例68眼球镜平均值为-4.78±2.21D(-1.5~-9.5D),柱镜平均值为-0.84±0.55D(0~-2.5D)。 对比两组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 L A S I K术后 1 个月不同角膜直径下的 Q值及△Q 。 
结果 两组术前Q10、Q15、Q20、Q25、Q30分别为标准组:-0.12、-0.17、-0.20、-0.25、-0.30,Q值个体化组:-0.14、-0.19、-0.22、-0.27、-0.32.。术后两组的△Q(△Q =QpostQpre)△Q10、△Q15、△Q20、△Q25△Q30分别为标准组:0.58、0.88、1.08、1.10、0.85,Q值个体化组,0.39、0.75、1.03、1.10、0.84。角膜Q值变化在直径为3.5mm之内的Q10和Q1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结论 Q值调整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角膜非球面变化与标准组相比皆由术前的长椭圆型Q值向扁椭圆型变化,但Q值调整的个体化组在角膜中央区的扁椭圆变化小于标准组,尤其是Q10和Q15。说明Q值调整的个体化LASIK组角膜非球面变化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角膜中央区。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