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泪道的解剖和生理学进展与临床治疗策略的变化
作者:陶海  文章来源:中国武警总医院眼科泪器病中心  点击数337  更新时间:2011/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近年来,国内外在泪道的解剖和生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提示临床治疗策略需要有一些调整和补充。一、泪道的生理作用是引流泪液,汇集在泪湖的泪液经过泪点→泪小管→泪总管→泪囊→鼻泪管,最后进入鼻腔。这提示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点眼药水和普通眼病的点药水的方法不能一样,应该是“一洗二按三拨四点”。二、研究表明泪道内存在多个生理瓣膜,可以防止泪水逆流。做过泪道置管等泪道手术的部分患者泪道瓣膜功能减退,所以手术以后擤鼻时要用手指按住泪囊区,防止泪液、气体和鼻腔分泌物上窜,为了促进泪液通过泪道引流向鼻腔,应让患者做“闭嘴捏鼻轻吸气”动作。三、上下泪点正常应向后对着眼球贴于球结膜,便于泪液能被吸入。所以,置入硬膜外麻醉导管作为泪道支架管,容易引起泪点的外翻和撕裂,临床上已经逐步淘汰。四、泪小管分垂直部和水平部,睁眼时上泪小管向内下方走行,上泪小管向内上方走行。泪小管的解剖特点提示正确的泪道探查冲洗的操作为“一直二平三拉四进五触六退七推八出”。五、泪小管周围围绕有轮匝肌纤维,收缩时不仅起到括约作用,还牵引泪点向内,使之与泪湖接触,这在泪泵机制中起到较重要的作用。提示临床对泪小管撕裂伤要尽量修复,不要随意做泪小管切开手术,如果不得已做了泪小管的切开,也要尽量修复。六、下泪小管在泪液引流中处于优势地位。医疗操作中应该尽量不要损伤下泪点和泪小管,泪道冲洗、探查或疏通,宜尽量通过上泪点和上泪小管进行操作。七、泪点周围环形围绕着括约肌纤维,此纤维有收缩泪点的作用,泪点的正常舒缩功能在泪道泵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的泪点“三剪”成形术、泪管全程切开术等破坏泪点的手术逐步被减少或停止使用。八、过去的解剖书缺乏对泪道海绵体的描述,临床医生对此不了解。事实上,泪道海绵体再泪液引流的调节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提示临床,在做治疗泪道阻塞的手术设计时,能修复原来的泪道时,要尽量修复,而不做改道手术。九、研究表明多数高龄老人的泪液分泌量仍然是正常的,泪道正常的引流泪液的功能和年轻人同样重要。提示临床不能随意给高龄泪囊炎患者做泪囊摘除手术,应选用多种微创的泪道手术来治疗高龄老人的泪囊炎。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