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泪小管炎二例病例误诊分析
作者:孙凤  文章来源:爱尔眼科集团沈阳爱尔眼科医院  点击数365  更新时间:2011/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泪小管炎误诊病例分析
方法 病例1:患者女,52岁,因左眼流泪、流脓1年于外院诊为“慢性泪囊炎”,多次行泪道冲洗无效,于2010年3月16日来本院门诊检查:左眼下泪小点呈鱼嘴样噘起。泪道冲洗:生理盐水自下泪小点冲洗,反流伴脓液,自上泪小点冲洗通畅.挤压下泪小管可见豆渣样脓性分泌物溢出,伴异味,细菌培养阳性,诊断左眼慢性下泪小管炎.无菌条件下行下泪小点和泪小管切开,术中发现下泪小管膨大,内有大量灰白色豆渣样物质,用刮勺清除脓性物质后,以庆大霉素稀释液2 mg/ml冲洗,术后局部滴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术后第1天,于切开的下泪小管用庆大霉素稀释液冲洗,有少量豆渣样物冲出.术后第3天、第5天冲洗,均无脓性物质反流,下泪小管呈劈裂样改变,冲洗不通畅.随访6个月,无复发.病例2:患者女,62岁,因左眼角痒,下泪小点红,肿半年余。曾在外院诊为“慢性结膜炎”经药物治疗后未见好转来诊。门诊检查:挤压下泪小管可见脓性分泌物溢出,泪小点区红肿,并可见舌形膜状物生长,结膜充血,余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泪道冲洗:生理盐水自下泪小点冲洗,反流伴脓液,自上泪小点冲洗通畅。诊断左眼慢性下泪小管炎。无菌条件下行下泪小点和泪小管切开,术中发现下泪小管膨大,内有大量灰白色豆渣样结晶物质,用刮勺清除脓性物质后,以庆大霉素稀释液2 mg/ml冲洗,术后局部滴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术后第1天,于切开的下泪小管用庆大霉素稀释液冲洗,有少量豆渣样物冲出.术后第3天、第5天冲洗,均无脓性物质反流,下泪小管呈劈裂样改变,冲洗不通畅.术后随访,无复发。
结果 两例患者经行泪小管切开治疗后好转并治愈。
结论 泪小管炎容易与慢性泪囊炎,慢性结膜炎相混淆。必须完善全面检查,以免漏诊,误诊。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