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手术干预对特发性黄斑前膜形态、视功能的影响
作者:米兰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点击数302  更新时间:2011/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评估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手术干预对黄斑形态及视功能的影响。
对象与方法 收集2010年3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行23G玻璃体切除术( PPV)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10例(10眼),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给予视力、SD-OCT及mfERG检查,观察手术前后黄斑区形态改变,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FT),记录黄斑容积(MV)、视网膜厚度地形图1、2、3环平均厚度,记录mfERG各环N1、P1波振幅密度及峰时间,比较手术前后各测量指标的差异,另收集与前膜眼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11例(14眼)。
结果 黄斑前膜剥除术后6个月患者平均BCVA由术前的0.16±0.10提高到了0.46±0.18(P<0.001)。IMEM术后6个月虽然SD-OCT显示黄斑中心凹没有恢复正常的曲面,所有测量值较正常眼仍有增大,但较术前均显著性减小,平均CFT由术前的 (583.11±157.73)μm减至(383.52±115.20)μm,MV由(14.05±2.27)mm3减至(11.57±0.59)mm3,视网膜厚度地形图1环平均厚度由(529.73±94.86)μm减至(402.16±54.31)μm,2环平均厚度由(492.40±92.26)μm减至(384.25±49.51)μm,3环平均厚度由(378.64±67.39)μm减至( 322.10 ±29.60)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mfERG 1~6环P1波振幅密度及1环N1波振幅密度较正常组降低(P<0.05),术后6个月1、2环P1波振幅密度比术前有所提高(P<0.05),1环N1波振幅密度较术前也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IMEM患者PPV联合前膜剥除术有利于减轻黄斑区视网膜水肿,并可有效地改善视力及mfERG评估的视功能。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