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α、β、γ-晶体蛋白在角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
作者:任胜卫  文章来源: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点击数276  更新时间:2011/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角膜是如何维持其透明性的机制仍不清楚。角膜晶体蛋白(酶类晶体蛋白)在脊椎或无脊椎动物角膜中表达并在角膜的透明性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初步研究3种经典晶状体晶体蛋白(非酶类晶体蛋白),即α、β、γ-晶体蛋白,是否参角膜新生血管病理过程。
方法 利用Balb/c和C57BL/6小鼠,分别用缝线和化学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S-CNV和CB-CNV),应用基因芯片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相关晶体蛋白基因在不同角膜新生血管模型中不同时间点(D1、D5、D6、D10、D14、D21)的表达变化。
结果 基因芯片结果分析显示:1)、在Balb/c小鼠S-CNV模型中,非酶类晶体蛋白的表达量在D5要比D10高;而在Balb/c小鼠CB-CNV模型中,非酶类晶体蛋白的表达量在D6要比D14底。2)、在CB-CNV模型中D6时:非酶类晶体蛋白在Balb/c中表达呈上升趋势,而在C57BL/6中表达呈下降趋势。3)、在Balb/c S-CNV D5与CB-CNV D6模型中:非酶类晶体蛋白表达变化在S-CNV D5比CB-CNV D6更明显;在Balb/c S-CNV D10与CB-CNV D14模型中:非酶类晶体蛋白表达变化在S-CNV D10已没有明显变化,而在CB-CNV D14变化非常明显。RT-Q-PCR结果进一步显示在缝线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中非酶类晶体蛋白的表达量随病变的加重而增加,随病变的减轻而降低。
结论 在角膜新生血管模型中,α、β、γ-晶体蛋白相关基因呈时间和种属依赖性改变,其参与角膜新生血管病理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揭开角膜透明性的奥秘。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