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B因子在真菌性角膜炎发病中的免疫保护作用
作者:邹嫣丽  文章来源: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点击数302  更新时间:2011/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前期研究发现补体系统在实验性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 FK)发病和转归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探讨B因子在FK发病和转归中的作用。
方法 选用B因子敲除的C57小鼠和野生型C57小鼠,通过角膜基质注射1×108CFU/mL的白色念珠菌孢子或烟曲霉菌孢子1.0μL建立小鼠的FK模型。从感染后1天起每隔1天裂隙灯下观察并进行临床评分。用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测受染角膜组织招募的炎性细胞和浸润的真菌菌丝,沙氏培养基涂板培养法检测受染角膜组织载菌量。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收集血浆和受染角膜,用ELISA测定血浆和受染角膜组织中的补体Bb及C3b含量。用组织荧光法检测受染角膜组织中MAC的表达。用流式检测角膜组织中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对真菌的吞噬率。
结果 相比较于野生型C57诱导白色念珠菌性角膜炎及烟曲霉菌性角膜炎的小鼠,B因子敲除C57小鼠诱导相应角膜炎后在相应各时间点的平均疾病分数均更高(P<0.05),病程更长。载菌量检测结果显示诱导白念性角膜炎和烟曲霉菌性角膜炎后的相应各时间点B因子敲除C57小鼠角膜菌落计数较野生型C57小鼠均更多(P<0.05);而两种小鼠的白色念珠菌性角膜炎角膜菌落计数都较其烟曲霉菌性角膜炎更多(P<0.05)。
结论 B因子敲除C57小鼠比野生型C57小鼠角膜更易感染真菌,病程更长,提示B因子通过补体替代活化途径在真菌性角膜炎发病早期发挥重要的免疫保护作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