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角膜不同区域在不同超声乳化模式下变化趋势差异及术后不同时段影响不同区域角膜损伤修复的主要因素。
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在中山眼科中心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患者79例(86眼)。入选患者随机使用三种超声乳化模式(爆破模式、扭动连续模式、间歇微脉冲模式)并分3组。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1天、7天、30天使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KONAN FA-3709P进行五个方位(12点,6点,中央,10点,2点)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检查及角膜厚度测量。比较不同模式超声乳化术后不同区域角膜内皮的变化。
结果 1.术后角膜中央、主切口及辅切口部的CD、6A均降低,CV、SD、AVE均增加;中央、主切口、辅切口部均在术后一天变化趋势最大,术后一周后变化趋于平缓。在术后各时点,主切口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6A下降率、AVE增加率均高于中央部及辅切口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天、7天时,三种模式超声乳化术在中央部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中央、主切口及辅切口的CV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化最少的为扭动连续模式。术后30天时,三种模式超声乳化术在三个区域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的差异在辅切口部CV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中央部、主切口的CV变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化最少的均为扭动连续模式。3.超声乳化术后中央部、主切口处角膜内皮损伤的相关性分析:术后1天时,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在中央部与核硬度及超声时间正相关,在主切口处与核硬度正相关;术后7天时,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在中央部与核硬度正相关,在主切口处与核硬度、超声时间正相关,与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负相关;术后30天时,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在中央部与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负相关,与核硬度正相关,在主切口处与核硬度、超声时间正相关,与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负相关。
结论 超声乳化术后角膜中央、主切口及辅切口部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角膜厚度于术后一天变化趋势最大,术后一周后变化趋于平缓。在术后各时点,主切口部角膜损伤均较中央及辅切口部明显,扭动连续模式对中央部角膜损伤较爆破模式及间歇微脉冲模式少。超声乳化术后早期,中央部及主切口处角膜内皮损伤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核硬度;术后30天时,中央部及主切口处角膜内皮损伤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核硬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