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不同病变阶段手术方式与疗效的关系,选择符合病变转归程度和国情的适宜手术模式。
方法 随机将已行视网膜光凝的开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0例分为两组,一组10例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另一组10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使用可调节缝线和丝裂霉素C);将已行视网膜光凝的闭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0例分为两组,一组10例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另一组10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使用可调节缝线和丝裂霉素C);将未行视网膜光凝的闭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0例分为两组,一组10例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另一组10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使用可调节缝线和丝裂霉素C)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凝及部分睫状体冷凝。疗效标准为术后眼压≤20mmHg,术后视力为光定位确切以上。
结果 随访平均时间16个月(8-25个月),已行视网膜光凝的开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0例中,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组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已行视网膜光凝的闭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0例中,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组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前者眼压控制幅度低于后者;未行视网膜光凝的闭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0例中,6个月内,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组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凝及部分睫状体冷凝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6个月以上,后者疗效优于前者。各组主要并发症均为前房出血,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疗效的关键在于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和保持房水引流通畅,对于已行视网膜光凝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例行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疗效一致;对于无法施行视网膜光凝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例单纯行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远期疗效低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凝及部分睫状体冷凝。鉴于青光眼引流阀价格较高,对于部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凝及部分睫状体冷凝不失为一种经济实用的手术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