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激肽释放酶结合蛋白和贝伐单抗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中抑制作用的对比研究
作者:席晓婷  文章来源: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点击数349  更新时间:2011/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本文就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药物贝伐单抗(bevacizumab)和内源性新生血管抑制因子激肽释放酶结合蛋白(kallikrein-binding protein,或kallistatin 简称KBP)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进行对比研究。
方法 1、给予20只BN大鼠散瞳后实验眼围绕视盘,在距离视盘约1PD处避开血管532nm激光环形光凝8个点,激光参数为:光斑直径50μm、曝光时间100ms、功率360mw建立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2、光凝后分别于1W、2W、3W、4W后进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计算荧光素渗漏面积,并于以上时间点各处死大鼠5只,取眼球制作石蜡切片于光镜下对HE染色切片进行新生血管形态学评价。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切片中VEGF和PEDF的表达的量进行分析3、对45只BN大鼠照以上方法右眼应用激光建立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左眼为对照眼,不进行激光光凝处理。在光凝后一周经FFA证实新生血管形成后,随机分成3组:bevacizumab组、KBP组、对照组。在光凝后一周经FFA证实新生血管形成后,bevacizumab组右眼内注射bevacizumab 5μl(浓度为25mg/ml),左眼玻璃体腔内注射5μl PBS液。KBP组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射KBP 溶液5μl(浓度为4mg/ml),左眼注射5μl去离子水。对照组不进行玻璃体腔注射。4、注药后分别于1W、2W、3W行FFA检查并计算荧光素渗漏面积,并且在FFA检查后处死动物5只,摘除眼球制作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和VEGF和PEDF免疫组化分析。5、实验数据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进行方差分析、SNK检验等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建模后FFA观察1周即可见荧光素渗漏CNV形成,光斑渗漏随观察时间推移而增加,3周时达到高峰。2、石蜡切片HE染色可见CNV的形态和细胞成分随时间变化而变化。VEGF和PEDF的表达部位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色素上皮层、外核层和脉络膜的光凝损伤区。其中VEGF随着时间的推移表达持续增加,而PEDF的表达则持续降低。3、在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和KBP后,造影提示bevacizumab组和KBP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P<0.05),CNV都得到抑制,荧光素渗漏明显减少。bevacizumab组和KBP组相比渗漏面积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KBP组在观察中发现渗漏面积均值较bevacizumab组小。4、免疫组化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bevacizumab组和KBP组都使得VEGF的表达下降PEDF上升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P<0.05)。而两组之间对比发现bevacizumab组和KBP组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KBP组在观察中表现出相对明显的对CNV抑制作用。
结论 1、532nm激光诱导BN大鼠CNV形成模型稳定,是良好的CNV实验动物模型。2、VEGF和PEDF在CNV形成的病理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3、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和KBP有效抑制CNV的形成和发展,其中KBP在观察中表现出更为理想的抑制作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