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外伤性眼内炎的诊断和处理
作者:林晓峰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点击数810  更新时间:2011/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为了了解感染性眼内炎的菌种分布以及药敏变化规律,对中山眼科中心1999年至2010年临床诊断为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标本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早期、及时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12年间临床诊断为感染性眼内炎的病人取玻璃体/房水进行致病菌培养以及药敏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 1348例标本中,培养阳性率为29.1%,其中房水标本阳性率为23%,玻璃体标本阳性率为30.7%。在393株致病菌中,革兰氏阳性球菌占46.0%,表皮葡萄球菌为最主要致病菌;革兰氏阴性菌占24.1%,其中假单胞菌属以及大肠杆菌属为主要致病菌;真菌占21.9%,曲霉菌最常见; 革兰氏阳性杆菌占7.4%,以枯草杆菌为主。在眼内炎构成比例上,外伤性眼内炎占74%,其次为手术后眼内炎12%、内源性眼内炎7%。药敏结果显示,12年间氧氟沙星、头孢唑林耐药率逐年上升,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维持在较为稳定水平,而妥布霉素、环丙沙星以的耐药率明显降低。
结论 玻璃体取材培养阳性率较房水高,但尚需改进;外伤后眼内炎为最常见感染性眼内炎。革兰氏阳性菌仍是主要的眼内炎病原菌。表皮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感染性眼内炎致病菌;真菌性眼内炎发病率逐年上升;敏感抗生素长期使用以后耐药率明显升高,而现在少用的老一代抗生素再次成为敏感药物。因此,医疗机构定期对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菌种分布情况以及药敏变化进行监测,对于眼内炎的临床诊断以及早期经验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