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令人耿耿于怀的病例:一名75岁男性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人,右眼视力15/20,眼压27mmHg,视野上方弓形暗点,视盘C/D 0.7;左眼无光感(绝对期青光眼)。病人在用2种局部抗青光眼药情况下,右眼眼压可控制在21-24,但视野缺损仍在缓慢进展。病人除有冠心病和轻度脑萎缩外,全身健康情况尚可。 由于眼压控制不满意,视野缺损进展,病人接受了小梁切除术,手术经过顺利,术中无并发症。术后第3天,灾难降临:右眼术后眼内炎。尽管积极药物治疗,尽管又作了玻璃体切割,病人眼球保住了,右眼残存视力:HM/40cm。 如果病人没有手术,按其病情进展速度,至少可维持有用视力5年,按寿命表评估,病人大致还可生存5年左右。 青光眼滤过手术长期成功率一般仅在60%左右,既然目前手术效果不理想,还有那么多的术后并发症,医生的手术适应症是不是太宽?虽然抗代谢药的应用可提高滤过手术降眼压成功率,是否可以作为常规用药?几乎所有抗青光眼药都有一定副作用,我们是否严格掌握了用药指针?高眼压症要不要治疗?已失明的青光眼需要手术吗?这些不是绝对的“是”与“非”问题,决策关键主要需要掌握一个“度”。 青光眼治疗的目的在于在患者有生之年维持可用的视力,治疗手段尽可能不去影响患者 的生活质量,根据这一目的,今天我们的治疗方案是否需要修改?鉴于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 新型抗青光眼药物不断开发和投入临床应用,近年青光眼治疗趋于采用更保守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