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视网膜动脉阻塞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伍春荣  文章来源:解放军第306医院  点击数283  更新时间:2012/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在视网膜动脉阻塞时的特征性改变,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视网膜动脉阻塞快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2年在我院就诊的7例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4例,女性3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5例,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O)2例。患者年龄最小25岁,最大74岁,平均54岁。眼科检查包括病史记录,最佳矫正视力,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
结果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CRAO早期(1周内)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轻度增厚,平均厚度为289um,中心凹形态不消失,神经上皮呈特征性高反射图像,发病早期患者视功能损害与黄斑神经上皮层厚度呈一致性改变。视网膜动脉阻塞超过2周,高反射图像减弱,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出现降低性改变。病程大于3周,神经上皮层高反射图像消失,中心凹形态消失,黄斑区呈低反射信号伴神经上皮层厚度降低。BRAO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在视网膜动脉阻塞局部同样可见高反射和神经上皮层轻度增厚,黄斑中心凹可不受累。
结论 黄斑神经上皮呈高反射图像伴轻度增厚是视网膜动脉阻塞急性期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的特征性改变,代表视网膜缺血性梗死的活体细胞学形态特点,可作为CRAO急性期快速诊断的可靠方法之一。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神经上皮变薄合并中心凹形态消失可作为CRAO急性期后的诊断依据之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