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下斜肌前转位治疗双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临床观察
作者:谢小华  文章来源:武汉艾格眼科医院  点击数252  更新时间:2012/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探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双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疗效。
方法8例双眼垂直偏斜角为15-30△的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手术治疗,术后观察其垂直斜视度与手术方式及手术量的关系。开睑器开睑,使术眼呈上转位,采用穹窿部结膜切口,即于颞下象限平行于角巩缘8-10 mm处剪开球结膜,分离、暴露下斜肌,直视下钩出下斜肌,两把直血管钳相距3 mm夹住下斜肌,自中间剪断,断端烧灼止血,并于鼻侧断端预置缝线,斜视钩钩出下直肌,将下斜肌断端缝合固定于下直肌止端颞侧浅层巩膜上,平行于下直肌止端。连续缝合球结膜切口,术后5 d拆线。合并水平性斜视的患者,按水平斜视的手术原则同时矫正。垂直斜度>25△,同时施行了对侧眼下直肌后徙术。术后第1日、第6日常规行裂隙灯、角膜映光,双眼视功能、眼球运动检查,并随访6-2年,常规进行视力、屈光度数,三棱镜复查垂直斜视度并观察代偿头位偏斜度。采用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制定的斜视疗效评价标准,按治愈、好转、无效进行评价。治愈:原在位垂直斜度≤5△,代偿头位消失,Bielschowsky征阴性。好转:垂直斜度>5△,代偿头位明显好转,Bielschowsky征阴性。无效:垂直斜度>10△,代偿头位无好转,Bielschowsky征阴性。
结果 8例患者中,术前垂直斜度<25△的7例中,仅有的1例代偿头位消失,术后垂直斜度<5△。1例垂直斜度>25△者,术后垂直斜度>5△,欠矫度为7.8△,代偿头位明显好转。无一例发生眼球运动障碍。
结论 双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若垂直偏斜角为15-25△之间,行单纯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垂直斜视节约时间,疗效显著,后遗症少,值得推广。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