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液流托举法”在晶状体后脱位取出术中的应用
作者:高磊  文章来源:烟台毓璜顶医院  点击数334  更新时间:2012/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晶状体严重后脱位或甚至完全游离于玻璃体腔无疑属于眼科棘手病例之一,在处理方式和细节上,虽有前路(角膜缘)和后路(玻璃体腔)之分,但实施全玻璃体切除无疑是去除后脱位晶状体的根本和基础,本文将结合手术录像阐述和探讨一种非全玻璃体切除手术前提下的晶状体后脱位处理方式,即利用玻璃体腔内灌注液流托举后脱位晶状体至前房-“液流托举法”。
方法 首先根据脱位晶状体核大小和拟植入悬吊人工晶体光学直径大小完成上方巩膜隧道切口,通常7mm左右,在完成颞下睫状体平坦部眼内灌注后,自巩膜隧道或透明角膜缘切口伸入玻璃体切割头进行瞳孔区可见范围内前玻璃体切割。如果系晶状体半脱位,则切割位于瞳孔区和脱位晶状体前的玻璃体。在确认瞳孔区无明显玻璃体组织以及前房填充粘弹剂后,扩大巩膜隧道切口至7mm,借助晶状体圈套器或虹膜恢复器轻压切口后唇,在眼内灌注液流作用下后脱位晶状体会自动随液流进入前房并娩出。暂时缝合切口,再次进行前玻璃体切割,然后进行常规IOL悬吊操作。
结果 所有12眼均经“液流托举法”获得成功,除1眼因瞳孔极度散大外,其余11眼均一期植入后房型IOL(Alcon CZ 70BD)。本组病例随访时间5~25个月,平均随访8.3±3.4月,所有患者至末次随访时,IOL位置满意,未有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发生,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0.5为10眼(83%),视力超过0.8者为6眼(50%),其中2例因房角后退需借助抗青光眼眼水维持正常眼压。
结论 “液流托举法”的优势在于即便没有玻璃体切割设备和技术储备,白内障手术医生以及一些不具备开展玻璃体切割的医疗单位,仍然可以实施该类手术,手术时间不仅会显著缩短且费用大大降低;理论上该方法的更大的优势或许在于能够由白内障术者在第一时间处理诸如晶状体皮质或核快坠入后部玻璃体腔的意外情况,因为制约人们第一时间将后脱位皮质或核快取出的重要因素是发生意外的当时缺乏玻璃体视网膜医生和手术设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