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基层医院应重视眼底荧光造影在视网膜静脉阻塞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孙小俊  文章来源:华亭煤业集团总医院  点击数200  更新时间:2012/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分析探讨基层医院重视眼底荧光造影在视网膜静脉阻塞治疗中的作用原因,为其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对在我院因视网膜静脉阻塞住院的40例病人,因根据是否行眼底荧光造影而采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所致患者视力恢复出现的较大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总结。    
结果 20例赴上级医院行了眼底荧光造影并根据造影结果进行了相应的光凝治疗,返院后继续给予抗氧化剂、纤溶剂、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等药物对症治疗的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应提高,有效率达90%,且均未发生因视网膜缺血而产生新生血管所致的玻璃体积血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未能赴上级医院行眼底荧光造影及光凝的20例患者,在本科均保守应用与上述患者相同药物治疗,在发病后40 天有14例发生了因视网膜缺血而产生的新生血管所致的玻璃体积血,有2例发生了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效率仅有20%。
结论  基层医院为预防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的玻璃体积血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产生,在治疗上应注重眼底荧光造影与激光光凝相结合的检查与治疗的重要性。在县一级的基层医院因条件及资金的原因,大部分都没有造影检查和光凝的治疗设备,进行上述的检查和治疗均要到上级大医院进行,病人因考虑交通及经济问题而不愿行其检查与治疗,只在当地用药物进行了对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根据眼底造影的结果可分为缺血型与非缺血型,前者易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应做广泛的视网膜光凝对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后者虽对药物治疗效果较明显,但也应常规做眼底荧光造影检查,以便明确治疗方案,且临床上也常做一些预防性光凝,防止眼底黄斑水肿加重及出血由非缺血型转变成为缺血型。所以盲目的只用药物治疗,进而为有些非缺血型的视网膜静脉阻塞转变成为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创造了时间,也为缺血型视网膜阻塞产生新生血管创造了条件,使其继发玻璃体积血和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病率增加,患者的视力下降加重,治疗困难增多。所以基层的眼科医生应向患者讲清做与不做的利弊,尽可能让他们赴上级医院行眼底荧光造影,根据结果决定是否行激光光凝治疗,能使患者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治疗的有效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避免视力的进一步下降。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