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脉络膜转移癌的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特征
作者:龚颂建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  点击数245  更新时间:2012/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观察脉络膜转移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特征,以指导临床诊断。
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01年来以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并经临床眼科及全身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肺癌或乳腺癌转移至脉络膜15例(17眼),年龄40-65岁,男6例,女8例,右眼8例,左眼5例,双眼2例。首诊时眼部病程26周。所有病例均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着重分析肿瘤在造影上的特征,其中有6例并行OCT检查,4例行同步ICG造影。
结果 8例原发于肺的脉络膜转移癌均为单眼发病。原发于乳腺的脉络膜转移癌有2例双眼发病。17眼的肿瘤形态大致圆形,孤立性、未见有卫星灶。其中15眼肿瘤总体均位于后极部,其中4眼位于视乳头偏颞上,另有4眼位于后极部偏颞上。范围:41.8-91.4mm2FFA:在静脉早期之前,瘤体区呈低荧光,随后其边缘有密集的细点状高荧光出现,造影晚期肿瘤瘤体周围总体呈车轮状高荧光区,该区域内含有许多细点状高荧光及多个小囊腔状荧光积存,瘤体中部为相对弱的高荧光。ICGA:瘤体早期弱的背景荧光,边缘可透见脉络膜血管,未见有明显异常血管,随后有缓慢模糊荧光渗漏,晚期荧光略有增强并带有高荧光边。OCT:瘤体切面形态呈堤坝状,坝顶略不下平整,其顶上神经上皮层圆顶状脱离,堤坝的斜坡与神经上皮相贴(与FFA高荧光轮相对应),斜坡上的神经上皮层间有一些小囊样改变(与FFA小囊腔状荧光积存相对应),坝下有神经上皮层浅脱离。
结论 脉络膜转移癌在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上具有一些相对特异的特征,特别是晚期车轮状高荧光,当临床FFA发现有类似改变时,应高度怀疑脉络膜转移癌,在眼底肿瘤诊断上有一定的意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