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表观遗传学因素在真菌性角膜溃疡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李晓华  文章来源:河南省眼科研究所 河南省角膜病重点实验室  点击数231  更新时间:2012/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在真菌性角膜溃疡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SAHA)对小鼠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影响。

方法 选择6只手术切除的人真菌性角膜炎角膜标本用于免疫组化染色,6只正常角膜标本作为正常对照。采用ABC方法检测角膜组织中组蛋白3H3)、乙酰化的组蛋白3ac-H3)、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1)TNFTLR4的表达。建立小鼠腐皮镰孢菌真菌性角膜溃疡模型,小鼠随机分为SAHA腹腔注射组、DMSO腹腔注射组和同时设立正常对照。分别于接种真菌后0小时 , 24小时注射药物,48小时后处死动物,角膜行形态学观察(H&E染色)GMS染色;并进行免疫组化检查检测角膜中组蛋白3H3)、乙酰化的组蛋白3ac-H3)、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1TNFTLR4的表达。

结果 在人及小鼠真菌感染的角膜中ac-H3表达降低而HDAC1TNFTLR4表达均显著增高。HDAC抑制剂SAHA可促进小鼠真菌性角膜炎模型角膜ac-H3的表达、抑制HDAC1和炎症因子如TLR4TNF的表达。

结论 真菌性角膜溃疡中组蛋白乙酰化的降低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过度表达相关,组蛋白乙酰化及去乙酰化之间的不平衡可能在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HDAC抑制剂可能是一种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潜在的治疗方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