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描述一例青光眼减压阀植入眼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5个月,并发术后晚期囊袋阻滞综合征。
方法:病例报告。一位67岁男性患者1993年11月在我院诊断为“双眼混合性青光眼,糖尿病”,一直给予药物治疗。2001年11月门诊检查时发现右眼虹膜出现新生血管,眼压37mmHg,行右眼Ahmed房水引流装置植入术,术后眼压控制正常。4个月后因右眼晶状体显著混浊,遂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最佳矫正至0.5。15个月后因右眼视力再次下降来我院眼科复查,右眼视力0.1,眼压20mmHg,人工晶体的前后面有灰白纤维膜形成,后囊膜混浊并且向后膨隆凸入前部玻璃体腔,在人工晶体和后囊膜之间可见乳白色混浊液体积聚。
结果:行Nd:YAG激光人工晶体前后纤维膜及后囊膜切开术,可见密闭空间内的混浊物质释放进入玻璃体腔,膨胀囊袋恢复正常,视力提高至0.5。
讨论:晶状体囊袋阻滞综合征是在连续环形撕囊技术下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罕见的并发症,通常发生于术后第1天至2周,由于人工晶体阻滞前囊开口而使残留的粘弹剂积聚于囊袋内,临床表现在人工晶体和后囊膜之间出现透明液体,患者伴有近视加深、浅前房和高眼压[1]。而术后晚期囊袋阻滞综合征又称液化性后发性白内障,平均发生于术后3.8年,以人工晶体和前囊开口完全纤维化粘连形成密闭空间,致使乳白色混浊液体积聚且伴有后囊膜混浊为特征,临床上无前房和眼压的变化[2] [3]。
我们认为本病例的形成经过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患者在白内障术后的最初2周内,眼压一直偏低(小于10 mmHg,最低5 mmHg),前房中度变浅,出现人工晶体光学部前移与前囊开口紧贴,防碍残留粘弹剂排出形成的术后早期囊袋阻滞,这种亚临床表现易被忽视。之后紧贴的人工晶体与前囊开口逐渐形成纤维化粘连。文献报道,当人工晶体光学部与撕囊边缘部分粘连构成瓣样结构时,眼的扫视运动能通过该结构将房水泵入囊袋内[4] 。而Ahmed减压阀的植入和长期的指压眼球所产生的前房和囊袋之间压力差的变化,也促使囊袋内液体进一步积聚。当人工晶体和前囊完全粘连时,残留的粘弹剂、晶状体上皮细胞化生增殖产生的各种胶原和细胞外间质聚积于囊袋,通过髙渗透压吸收房水进入,最终产生临床上见到的乳白色混浊液体和囊袋向后膨胀[2]。这种术后晚期囊袋阻滞综合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50%伴有糖尿病、青光眼或葡萄膜炎等引起的血-房水屏障破坏[2] ,但是其具体作用尚需探讨。
小结:无论机制如何,由于在整个病程中,患者只有当后囊膜混浊时才产生视力下降的症状,所以认识青光眼减压阀合并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囊袋阻滞膨胀的表现,就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