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伴下斜肌亢进的高度近视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作者:李军  文章来源:爱尔眼科医院集团上海爱尔眼科医院  点击数246  更新时间:2012/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采用双眼内直肌超长量后徙联合双侧上直肌与外直肌部分联接术、单眼下斜肌减弱术一期治疗超高度近视眼的内斜视和上斜视。
方法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28岁。双眼向内偏斜近10年。裸眼视力OD0.02OS0.02。验光OD-39.00DS-2.00DC×900.08OS-39.00DS0.08。用IOL-Master测量眼轴:OD38.84mmOS39.49mm。双眼B超:双眼玻璃体混浊,后巩膜葡萄肿。眼眶MRI显示双眼上直肌向鼻侧移位,双眼外直肌向下方移位,眼球后极部向颞上方疝出。眼位:映光OD+25°R/L10°。三棱镜检查:33cm REF=LEF +70R/L125m REF=LEF +72R/L12。眼球运动:右眼下斜肌亢进(++++),双眼内转亢进(++),双眼外转、上转刚过中线。诊断:高度近视性内斜视,右眼上斜视,双眼病理性近视眼。手术:表麻下行右眼下斜肌切断,双眼内直肌后徙7mm,双眼上直肌颞侧半与双眼外直肌上半束分别于肌止点后15mm处用6-0不吸收缝线联接扎紧。术中检查发现,内直肌的肌止点距离角巩缘右眼5mm,左眼4mm,双眼上直肌和外直肌均薄弱无力,双眼内直肌僵直、张力大。
结果  手术结束即刻观察眼位:映光正,交替遮盖OU微内到正。眼球运动:双眼外转均欠34mm,双眼上转刚过中线。术后1周眼位:映光OS+5°,能交替,双眼外转和上转仍受限。术后1月:眼位映光OS+5°,无明显垂直斜视,双眼外转和上转明显改善。予双眼验配RGP:右眼8.0/-24.00/9.60.15,左眼7.9/-24.00/9.80.2,患者对眼位和视功能恢复均非常满意。
结论  高度近视性内斜视在术前均需做眼眶影像学检查(MRICT),以明确有无直肌移位和眼球后部脱位(疝出肌锥)。对于该类斜视,不宜行外直肌截除术,否则会加重病情。手术旨在恢复眼外肌的正常解剖位置,加强肌锥颞上方的屏障,阻止眼球后部放松僵直的、张力过高的内直肌,对于下斜肌亢进导致的垂直斜视可以一期手术矫正。本例手术不足之处在于内直肌后徙量偏小,术后残余内斜视,宜采用内直肌的调整缝线术,可以提高手术正位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