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以羊膜为载体的同种异体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研究
作者:王君怡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点击数303  更新时间:2012/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检测培养的同种异体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时间、特点,并观察抗排斥药物治疗效果
方法 建立兔碱烧伤眼表重建模型,按以下条件分为四组:A、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眼液)点眼组B、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缓释药)结膜下植入组C、无免疫抑制剂组;D、自体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移植组。术后裂隙灯观察各组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取术后14, 30, 60d角膜,进行冰冻切片,利用免疫荧光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角膜组织中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情况;PCR检测CD4CD8基因表达情况
结果 免疫排斥反应主要发生于术后30~60d,术后14d时各组均无免疫排斥发生。AB组分别于术后30d60d各发生1例免疫排斥,C组发生3例免疫排斥,其中2例于术后30d1例于术后60dABCD各组均可检测到角膜基质内不同程度的CD4+T淋巴细胞浸润,ABC组可检测到少量的CD8+T淋巴细胞,而D组未检测到CD8+T淋巴细胞。PCR显示C组术后30dCD4CD8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与其他三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术后30dACD4CD8基因表达量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尽管与角膜/角膜缘移植相比,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移植术引发的免疫排斥反应时间晚,症状轻,但仍是影响供体细胞存活的重要因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手术预后,其应用的关键时期为术后14~90dCsA缓释药结膜下植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免疫排斥治疗手段,但随缓释药物的吸收,免疫排斥反应几率升高,应及时补充免疫抑制剂。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