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先天性近视性弱视儿童屈光度和视力的观察
作者:符爱存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点击数340  更新时间:2012/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回顾性研究先天性近视性弱视儿童的屈光度和视力变化规律。
方法  共收集29岁屈光度为-2.0D-14.0D
,平均(-6.8±4.5)D的先天性近视性弱视儿童4786只眼。根据近视等效球镜度数共分3组:-2.0D-6.0D为低中度近视组,共45只眼;-6.25D-9.0D为高度近视组,共22只眼;-9.25D-14.0D为超高度近视组,共19只眼。36个月散瞳验光1次,根据验光结果进行全矫配镜和弱视治疗。随访35年,平均(4.1±1.8)年,观察屈光度和视力的变化。
结果
平均每年屈光度增加:低中度近视组为0.21D、高度近视组为0.05D、超高度近视组为1.31D,三组的增加程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度近视组和超高度近视组与矫治前相比,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与矫治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通过戴镜和弱视治疗,视力均提高。平均矫正视力(5分记录法):低中度近视组:治疗前/后为4.45/4.92,治疗后30只眼(67%)视力达正常。高度近视组:治疗前/后为4.33/4.87治疗后12只眼(55%)视力达正常。超高度近视组:治疗前/后为4.01/4.59,治疗后2只眼(10%)视力达正常。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提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中低度近视组视力提高最快(P0.05)。
结论 先天性近视性弱视儿童,屈光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高度近视组增加最快,低中度近视组次之,高度近视组基本不变。通过戴镜和弱视治疗,视力均能提高或达正常。随近视度数增加,弱视程度加重,视力提高减慢。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