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屈光手术治疗参数修正的临床意义
作者:白继  文章来源: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眼科专科医院  点击数512  更新时间:2012/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各种不同类型的不规则角膜散光目前通常须采用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屈光手术矫正,而伴随高级像差的矫正,常出现低阶像差的改变,因此“常规的模式”须采用“两次手术”完成矫正。因而在术前设立相关检查,并通过手术参数的修正,提高一次手术矫正成功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方法  各种不同原因所致的严重角膜不规则散光病例13人(16眼),最佳矫正视力小于或等于0.24眼,大于0.2并小于0.59眼,0.63眼。术前排除手术禁忌症,执行下列操作:1、按照常规完成角膜地形图检查,并取得稳定的角膜地形图参数,2、按照常规程序将其导入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3、去除低阶像差,显示预矫正高阶像差的相关数据,与角膜地形图像差分析系统比对高阶像差的差异,最终确立矫正度数。采用LASIK手术完成手术。检查设备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ALCON),EYE-Q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ALCON)。

结果  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对比观察,术后16眼角膜不规整散光均呈现明显降低;对比敏感度明显提高;病人术前视觉质量不佳症状不同程度改善;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16眼,提高47眼,提高62眼。手术后残余屈光度在正、负1.00D以内的14眼。

结论  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屈光手术对不规则角膜散光的矫正有很好的手术疗效;在常规模式的矫正术中,通过手术参数的修正可明显提高一次手术矫正的成功率,从而达到减少病人痛苦,降低手术并发症的目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