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视神经管是眼眶的重要结构,是眼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的重要研究领域。了解视神经管区域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对于眼眶病诊断、眼眶外伤治疗方案的拟定、手术定位及术后评价均具有深远意义。CT技术是眼眶影像研究的主要手段,随着CT重建技术的发展和相关理论的完善,其对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指导作用愈加显著。临床评价和治疗也得以进一步深入。当前,视神经管的CT研究尚不足以满足眼科临床工作的需要。本课题前期研究的动物实验部分已经证明最新一代的医学重建理论,可用以进行视神经管的CT空间评价。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新一代CT影像学技术及相关理论应用于人类视神经管评价的可行性及优势、制定适于眼科研究的CT扫描和重建参数系统和测量标准。
材料和方法: 利用最新一代16层螺旋CT,分别对21例正常国人的视神经管进行局部扫描。并对一例尸头在去除软组织后进行视神经管解剖标志点的测量。采用0.10mm间隔进行扫描,分别对所有42个视神经管进行多平面重建(MPR)、空间处理技术(InSpace)重建和基于被遮表面显示法(SSD)和容积再现技术(VR)的虚拟内窥镜技术(VE)三维重建。根据一个视神经管的解剖学测量结果,选取合适的CT重建域值参数。并利用该参数系统行CT下的空间测量。空间测量方法采用旋转平面投影法。结果进行形态学比较。使用VE技术,对视神经管进行Fly through动态穿越显示,评价其解剖空间的再现效果。
结果:形态学结果:SSD、VR、InSpace技术均可以整体反映视神经管的空间形态。各重建方法显示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有差异,分别适于不同部位的重建显示。结合MPR二维断层重建,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VE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神经管的内部形态改变。其空间效果感及表面的起伏立体感十分明显。通过Fly through动态穿越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神经管的内部结构。 测量结果:InSpace三维CT重建技术结合旋转平面投影法进行测量。其结果与解剖标准无显著性差异。建立了视神经管CT空间测量下的正常值和参数系统。
结论:新一代多层CT扫描及重建技术是一种可行的影像评价手段。通过不同重建方法的综合运用,不仅可以满足测量、空间显示的需要,更从空间比邻关系的方面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可以作为眼科、耳鼻喉科和神经外科术前评价和术后随诊的重要方法。其在眼科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