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自体晶状体上皮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角膜内皮细胞转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刁玉梅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点击数644  更新时间:2012/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在角膜内皮的发育过程中,晶状体上皮细胞的作用非常重要。晶状体板形成后发出诱导信号,诱导角膜内皮细胞(CECs)的形成。因此本实验模拟在体CECs的生长发育环境,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条件培养基(LECM)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角膜内皮细胞转化的可行性进行实验研究。

方法  本实验所有细胞取自新西兰大白兔。组织块法体外分离培养LECsReal-Time PCR检测α-晶状体蛋白的表达。待P0 LECs融合后,隔天换液,冻存每次换液后的培养基作为LECM待用。分离培养MSCs,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在共聚焦显微镜下检测MSCs表型标志CD44CD90CD34的表达。取P1MSCs加入含LECM分别为10%25%35%50%浓度的MSCs培养基培养,为诱导型MSCs,即iMSCs。实验分为3组 :(1MSCs2CECs3iMSCs(不同浓度),倒置显微镜下每天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扫描电镜观察3组细胞的形态和细胞间的连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紧密连接蛋白ZO-1N-cadherin的表达。微阵列分析法比较3组细胞基因表达的不同。

结果  Real-Time PCR法检测LECs α-晶状体蛋白呈阳性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MSCs CD44+)、CD90+),而CD34-),为MSCs。随着LECM浓度的增加,iMSCs细胞逐渐变平,细胞胞体变长,呈平行生长。扫描电镜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ZO-1N-cadherin在细胞连接处的表达增加。与CECs比较,25%LECM培养的iMSCs形态及微观结构更类似于角膜内皮细胞。微阵列分析法结果显示iMSCs表达的基因向角膜内皮细胞的方向转化。

结论  晶状体上皮细胞条件培养基可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似角膜内皮细胞的方向转化。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