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外伤性膜性白内障一例
作者:王瑶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点击数846  更新时间:2012/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探讨一例外伤性膜性白内障异常验光结果产生的原因及结果分析。

病例:患者,男性,48岁,因“右眼外伤后视物模糊20余年”于201012月来我院就诊,否认既往其他眼科疾病史,否认高度近视,眼部检查:裸眼视力OD 0.08,首次验光OD-1.25×65°=0.5,轴长24.46mm,曲率K=44.25D,计算得人工晶体(IOL)度数为+17.5D,再次验光OD+10.00/-1.25×65°=0.1,角膜中央区不规则白斑,前房深、清,瞳孔变形,后粘,无法散大,晶状体大部分吸收,残留囊膜机化混浊,部分机化条索与角膜白斑相对应角膜内皮粘连,眼底不入(图1)。入院行右眼白内障摘除+IOL植入术,术中剪除机化条索,吸除视轴区混浊晶体,睫状沟植入IOLBausch&Lomb  EZE-55+18.0D一枚(图2,手术录像)。术后一周验光OD-1.25/-0.75 ×90°=0.9

讨论:研究表明透明晶体或白内障摘除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具有自发再生形成晶体的能力。本病例中理论上该患者晶体大部分吸收,应为高度远视,但验光显示只存在一定散光,佩戴+10.0D镜片后矫正视力反而下降。我们推测术前瞳孔区局部区域可能存在晶体再生现象。外伤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生成了局部透明晶体,形成的凸镜抵消了存在的远视,使得术前出现了与常规情况有所背离的检查结果。而经手术摘除白内障并按无晶体眼计算植入常规IOL后能获得理想视力,一定程度上反映术前验光结果可能归因于晶体,从侧面为晶体再生的推测提供了依据。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