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非穿透小梁手术(Non-penet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 NPTs )是近年来青光眼临床治疗领域的一个新热点,该手术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穿透性手术术后早期前房相关的并发症。包括标准小梁切除术、可拆除缝线技术和丝裂霉素术中联合应用的改良小梁切除术(Modified trabeculectomy, MT),近10年来,已在我国逐渐普及,并成为国内抗青光眼的经典术式。非穿透小梁手术术中需植入植入物,费用昂贵,能否在我国临床,尤其是基层医院进行推广应用,需要进行经济学评价,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为此,我们将非穿透小梁手术与经典术式改良小梁切除术进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比较,并进行了成本-效果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1日~2001年12月30日收治的连续性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例(147例215只眼)手术后早期视力、眼压、及其它并发症情况,其中男性113例161只眼,女性34例 54只眼,右眼107只眼,左眼108只眼,年龄16~83岁,平均43.7±20.2岁,其中行非穿透小梁手术104只眼,行改良小梁切除术111只眼。分析指标包括术后早期视力波动,早期低眼压(小于或等于5mmHg),前房出血,浅前房,及术中术后有临床意义的不良事件。运用取得效果所需治疗的例数(number needed to treat, NNT)对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结果](1)早期视力波动:非穿透小梁手术组和改良小梁切除术组术后视力下降两行者以上分别为24%、23.4%,两组间的视力变化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2)早期低眼压:术后第一天眼压≤5mmHg的比例非穿透小梁手术为38.2%,MT切除手术组为9.2%,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出院时分别为27.5%、17.3%,两组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3)前房出血:NPTS 组20只眼(19.2%),2例需行前房冲洗;改良小梁切除术组 10只眼(9.0%),2例需行前房冲洗,两组之间前房出血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673,p=0.03)。(4)早期浅前房 :NPTS组 Ⅱ 度2只眼、 I度 5只眼;改良小梁切除术组Ⅱ度5只眼,I度 5只眼,均未见Ⅲ度浅前房者,两组之间各级浅前房发生率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66)。(4)其它并发症:NPTS组术中小梁穿透1例,术中改行小梁切除术,术后瞳孔散大3例6眼;小梁切除术组:术后急性高眼压1例,早期内滤口PAS 1例,低眼压性黄斑水肿1例。(5)成本-效果分析:NPTs降低不良事件的绝对风险降低率(ARR)=3.01%, 防止一例不良事件发生需治疗的病例数(NNT)=33.2例,将多花费成本11.61万元,相当于110例白内障盲人进行白内障脱盲手术的 费用。对于严重不良事件,NPTs的绝对风险降低率为1.8%,,NNT=55.5例,多花费成本19.4万元,相当于190例白内障盲人进行白内障脱盲手术的费用。费用增加的主要来源在于术中生物胶原或者其他植入物(进口材料)的使用。
[结论] 改良小梁切除术在早期视力波动、早期低眼压、前房出血等并发症方面并不明显多于非穿透小梁手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卫生经费十分有限,非穿透小梁手术尽管可能在减少抗青光眼术后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非穿透小梁手术的成本-效果比值较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尚不适宜推广该手术;基层医院,应重点掌握好改良小梁切除术;降低术中植入物的成本或实现国产化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关键词] 非穿透小梁手术;并发症;成本-效果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