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青少年学生近视早期干预探讨
作者:郑荣领,…  文章来源:北京嘉诚视欣近视防治研究中心  点击数2108  更新时间:2005/4/22 15:44:28  文章录入:zhengrl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近年来,全国学生近视率持续升高或居高不下,成为危害我国学生健康的最突出问题。新的循证眼科学(EBO)研究显示,目前现代生物医学不仅没有治愈近视的方法,甚至还没有一种可行的措施能够有效抑制近视进展。本文的目的是探讨青少年学生近视早期干预的可行性。 方法:根据国内外眼科视光学与儿少/学校卫生学以及体育与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青少年学生近视早期干预的可行性。 结果:近年的近视眼实验与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虽然有重要的遗传因素,对于占学生近视眼绝大多数的单纯性近视眼患者来讲,视觉环境与行为因素起主要作用。近年的学校卫生学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对于学生视觉发育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学生近视率持续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室外活动时间太少,活动量太小,偏食与营养不良亦是其重要原因。学生近视眼的主要病理机制是长时间近距离作业造成眼睛调节力低下或迟滞,导致成像落到视网膜后面,造成眼球相对远视,和/或长时间阅读时书本对于远视标的遮蔽,和/或阅读对于黄斑区以外的大片视网膜所造成的特殊形式的形觉剥夺,导致眼球过度增长。 近视眼是能够预测的。1985年,汪芳润根据儿童屈光发育规律,提出“隐性近视”新概念,积极倡导屈光监测,开展近视眼的科学预测与及早预防。Gwiazda J等(1993)长期研究发现:在儿童1岁以内便可通过一系列的眼科检查对其将来是否患近视进行预测。1995年,Mutti DO等研究表明学龄儿童较婴儿期的屈光状况能更好地预测儿童近视。2000年,李光春等研究表明,近视学生屈光阈值具有明显的规律性,6岁、7岁两个年龄组屈光阈值均为+2.00D,8~13岁每个年龄组以0.25D的级差递减,14岁组为0.37D,为预测学生近视眼提供了判断界值,对于近视早期干预有重要意义。 Zhu XY,程振英等近年的研究均表明短时间的望远等自由视觉活动便可有效预防长时间阅读等限制性视觉活动造成的近视,表明近视眼是能够预防的。近年来的大量实验研究显示为发育期的动物包括高级哺乳类与灵长类动物戴凸透镜可抑制近视眼的发生与发展,是目前已知的较为理想的近视干预措施,为教育部全国学生近视眼防治专家指导组1998年就倡导的低度凸透镜防治近视方案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支持,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由于近视眼戴低度凸透镜视远模糊,并有可能使外隐斜增加,以低度凸透镜预防近视,其最佳时机是在近视发生之前,仍然有轻度远视时进行早期干预。根据近年的资料,我国学生8~9岁以后,近视率即迅速上升。应加强对于学龄儿童的屈光学监测,对于隐性近视及早干预。 结论:环境与行为因素对于人的视觉发育有重要影响。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实施素质教育,彻底改革落后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切实加强体育、卫生、艺术、国防以及劳动和实践教育,营造良好的视觉环境,使学生自幼养成自觉锻炼身体、合理膳食、科学用眼的良好习惯是其视觉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文教卫生紧密配合,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有机整合,完善学校卫生与社会卫生服务体系,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保证国家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的贯彻落实,是学生视力健康的必要保障。加强对于学龄儿童的屈光学监测,对于隐性近视及早干预是近视眼防治的根本出路。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