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经结膜入路摘除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岩,孙丰…  文章来源:天津市眼科医院  点击数1840  更新时间:2005/5/27 22:30:47  文章录入:zhangyan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探讨经结膜入路摘除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方法及技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经结膜入路摘除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21例。术前B超均有典型的表现:病变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圆滑,内回声多且分布均匀,透声性好,可压缩性。CT示眶尖区有透明脂肪区。依据术前B超、CT定位选择切口位置。外上、外下12例经外下结膜入路,部分病例行外眦切开,断或不断外眦韧带下支。内下4例经内下结膜入路。内上5例经内上结膜入路。剪开穹隆结膜、筋膜,经相应部位肌间膜进入肌锥内,分离暴露肿瘤前极,部分体积较大者注射器抽出部分血液使肿瘤体积缩小。Alice钳夹住肿瘤,轻提拉,摘除肿瘤。术中注意用脑板拉开眼外肌等组织结构,在眶脂肪内操作。有粘连者沿肿瘤壁钝剥离。肿瘤摘除后,压迫眼球止血。结膜、外眦皮肤缝合,绷带加压包扎。 结果 术后均经病理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肿瘤轻度粘连9例,经钝性分离后均顺利取出。5例术后有轻度复视或外转不足,1例轻度上睑下垂。考虑与手术操作致眼外肌或提上睑肌水肿有关。这些病例复诊时逐渐恢复。 结论 海绵状血管瘤是原发于眶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传统的手术方法以外侧开眶较多,后有多篇文献报导采用外眦切开合并下穹隆外侧切口娩出肿瘤。我们经过临床实践,根据病变的不同位置采用外下,内下,内上3种结膜入路摘除海棉状血管瘤,进一步简化手术操作,减少并发症。我院的适应症选择:术前经B超等准确定性,CT判断肿瘤位于肌锥内,眶尖区有透明三角区者。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