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性眶壁骨折病人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复视和眼球内陷。多年来眶壁骨折病人多由颌面外科、整形科或耳鼻喉科医生收治,眶壁骨折的分类也是以相关科室的非眼科专业的角度形成的,因此目前国内外也鲜见有从眼科医生的专业角度详细、系统、有针对性地对爆裂性眶壁骨折发生后眼外肌功能状态进行临床评价的资料。本文重点讨论了骨折部位和形态与眼外肌功能状态变化的关系,总结出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爆裂性眶壁骨折发生后眼外肌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提出了爆裂性眶壁骨折亚型分类的新观点,从而为其手术治疗及愈后提供更加准确地参考依据。
本研究收集自2002年3月至2005年1月诊治的爆裂性眶壁骨折患者187例,男144例,女43例。年龄5-65岁,平均29.7岁。就诊时间伤后1天-5个月,平均23.6天。病人均进行眶部轴、冠位螺旋CT扫描进行诊断,必要时辅以三维重建。使用Hertel眼球突出计测量患者双眼眼球突出度,对其眼肌功能进行复像和同视机检查。
根据骨折的部位和形态特点将眶内壁骨折和眶下壁骨折进行了亚型分类。I型眶内壁骨折:整个筛骨纸板粉碎性骨折,筛窦消失,筛窦原来所占空间为脂肪组织所填充,内直肌向内明显弯曲、移位。II型眶内壁骨折:筛骨纸板局部骨折,筛窦基本保持完整,骨折片与眶壁之间形成夹角,内直肌周围软组织嵌顿于骨折区。I型眶下壁骨折:位于眶下裂与筛上颌缝之间的眶底发生大面积塌陷性骨折,眶内容物脱入上颌窦腔内。II型眶下壁骨折:眶底前半部眶下沟处发生骨折,骨折片倾斜进入上颌窦内,鼻侧端仍连于眶壁,眼肌周围软组织夹持于骨折区。
眼肌功能改变判定标准:(1)内直肌麻痹:复像检查为交叉复视,眼球内转时物象分离最明显。同视机检查受累眼内转时外斜度数增加。(2)内直肌限制:复像检查为同侧复视,眼球外转时物象分离最明显。同视机检查受累眼外转时内斜度数增加。(3)下直肌麻痹:复像检查为下方复视,眼球外下转时物象分离最明显。同视机检查外下转15°时垂直分离度数最大,受累眼高于健眼。(4)下直肌限制:复像检查为上方复视,眼球外上转时物象分离最明显。同视机检查眼球外上转15°时垂直分离度数最大,受累眼低于健眼。(5)下斜肌麻痹:复像检查为同侧垂直复视,眼球内上转时垂直物象分离最明显。同视机检查可以明确查出内旋,并且眼球外转时内旋加大,向内上方15°注视时垂直分离度数最大,受累眼低于健眼。
我们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相应统计。研究结果如下:
187例爆裂性眶壁骨折患者中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复视(135例,72.2%)和眼球内陷(103例,55.1%)。
I型眶内壁骨折病人眼球内陷者28/35人,双眼眼球突出度差值2.98±0.71mm,复视者13/35人。II型眶内壁骨折病人眼球内陷者6/47人,双眼眼球突出度差值2.25±0.42mm,复视者29/47人。I型眶内壁骨折眼球内陷发生率及程度大于II型眶内壁骨折(Z=-6.075,P<0.05;t=3.365, P<0.05),复视发生率小于II型眶内壁骨折(Z=-2.187,P<0.05)。I型眶内壁骨折眼肌损伤以内直肌麻痹为主14/20例,限制2/20例,麻痹、限制同时存在4/20例。II型眶内壁骨折的眼肌损伤以内直肌受限制(27/38例)多见,内直肌麻痹5/38例,麻痹、限制同时存在6/38例。I型与II型眶内壁骨折相比较,前者内直肌麻痹的发生率大于后者(Z=-4.346,P<0.05);内直肌受限制的发生率小于后者(Z=-4.382,P<0.05);内直肌麻痹与限制同时出现的发生率二者间无明显差异(Z=-0.400,P>0.05)。
I型眶下壁骨折病人眼球内陷者12/18人,双眼眼球突出度差值2.58±0.47mm,复视者13/18人。II型眶下壁骨折病眼球内陷者19.2%(5/26),双眼眼球突出度差值2.10±0.24mm,复视者占69.2%(18/26)。I型眶下壁骨折眼球内陷发生率及程度大于II型眶下壁骨折(Z=-3.141,P<0.05;t=2.873,P<0.05),二者之间复视发生率无差异(Z=-2.11,P>0.05)。I型眶下壁骨折眼肌损伤以下直肌麻痹(10/18例)多见,下直肌限制4/18例,麻痹、限制同时存在4/18例。II型眶下壁骨折多见下直肌受限制14/21例,麻痹2/18例,麻痹、限制同时存在5/18例。另外下斜肌麻痹多出现在II型眶下壁骨折当中13/18例。I型与II型眶下壁骨折相比较,前者下直肌麻痹的发生率大于后者(Z=-3.065,P<0.05);下直肌受限制的发生率小于后者(Z=-2.740,P<0.05);下直肌麻痹与限制同时出现的发生率二者无明显差异(Z=-0.116,P>0.05)。
61例眶内下壁骨折病人发生眼球内陷55例,双眼眼球突出度平均值3.35±0.64mm;发生复视57例。82例眶内壁骨折病人眼球内陷34例,双眼眼球突出度差值2.85±0.72mm,复视42例。44例眶下壁骨折病人眼球内陷17例,双眼眼球突出度相差2.44±0.46mm,复视31例。眶内下壁骨折病人眼球内陷程度、眼球内陷及复视发生率高于单独眶内壁、眶下壁骨折病人,有统计学差异(P<0.05)。眶内下壁骨折时累及的肌肉比较多,损伤比较重,其眼肌功能改变为多条眼肌综合性结果。
爆裂性眶壁骨折有其临床表现上的共性和特性。即往的临床分类不足以进行相应定量的研究。根据以上的临床研究,我们总结出以下东北的爆裂性眶壁骨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眼外肌功能损伤特点。爆裂性眶壁骨折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复视和眼球内陷。I型眶内壁骨折眼肌损伤以内直肌麻痹为主,II型眶内壁骨折的眼肌损伤以内直肌受限制多见。I型眶内壁骨折眼球内陷发生率、内陷程度大于II型眶内壁骨折,复视发生率明显小于II型眶内壁骨折。I型眶下壁骨折眼肌损伤以下直肌麻痹多见,II型眶下壁骨折多见下直肌受限制,可发生下斜肌麻痹。I型眶下壁骨折眼球内陷发生率、眼球内陷程度大于II型眶下壁骨折;二亚型间复视发生率无差异。眶内下壁骨折时眼球内陷较单纯眶内壁和下壁骨折发生率高、程度最重,下斜肌受累比例最高,复视往往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总之,复像和同视机检查法相互结合可以用来评价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爆裂性眶壁骨折发生后眼外肌功能损伤变化特点,眶内壁骨折和眶下壁骨折的亚型分类对相对定量分析爆裂性眶壁骨折的影像学和眼肌功能改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