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与眼生理指标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芳,吴…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点击数1385  更新时间:2005/6/14 22:00:48  文章录入:wjdia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与角膜厚度、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半径等眼生理指标的关系;不同类型视网膜裂孔与年龄、屈光状态的关系;屈光状态与双眼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间在我院收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82 例,96眼,并选取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组患者相同年龄、相同屈光状态的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82例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配对研究。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行χ2检验及t检验、u检验。 结果: 1、 各年龄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病构成比不同且各年龄组裂孔形态也极大不同,圆孔以<40岁年龄组青少年人居多,其中20~29岁年龄组为发病高峰。马蹄孔以≥40岁年龄组中老年人居多,其中60~69岁年龄组为发病高峰。 2、 高度近视引起双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比例高于正视眼及中低度近视组。χ²=4.0351,P<0.05。 3、 中低度组近视引起视网膜圆形孔的比例高。χ²=12.2907,P<0.01。 4、 观察组角膜厚度小于对照组,尤其是圆形孔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t=2.37,P<0.01。 5、观察组眼轴长度大于对照组。u=16.5,P<0.01。 6、 角膜曲率无统计学差异。u=0.79,P>0.05。 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圆形变性孔多见于20~29岁,马蹄形牵拉孔多见于60~69岁;角膜厚度变薄与眼轴增长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对角膜薄、眼轴长者定期随访,密切观测,以及时发现视网膜裂孔,同时提醒其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剧烈活动、眼外伤等危险因素以减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保护视功能。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