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纲
前 言
现代医学的进步为眼底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许多新技术与新疗法,而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学也是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有效方法与传统方剂。汇同中西合为一流,将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充分发挥两个医疗体系的特色与优势,可以更好地治病防盲,是当代医学发展的一种趋势。传统与多焦视网膜电图是客观检测视网膜功能的技术,在中西医结合诊治眼底病的应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以下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工作介绍有关技术的应用。
技术与应用
一、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 FERG)
(一)FERG的主要成分与起源
1.a波:主要反映光感受器细胞的电位变化。
2.b波:起源于苗勒氏细胞,代表了双极细胞介导的内核层的活动。
3.c波:起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
4.d波:又称撤光反应,产生与双极细胞与Muller细胞可能有关。
5.早期感受器电位(early receptor potentials, ERP):其起源与光感受器外节的视色素活动有关。
6.振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 OPs) :最大振幅产生于内核层。
(二)FERG标准化记录
1.暗视 ERG(scotopic ERG):主要反映视网膜暗视系统的功能。
2.暗适应ERG(dark adaptation ERG):主要反映视网膜暗视与明视系统混合的反应功能。
3.明视ERG(photopic ERG):主要反映视网膜明视系统的反应功能。
4.振荡电位: 与视网膜内层的循环状况密切相关,对视网膜因缺血乏氧所引起的微循环障碍极具敏感性。
5.闪烁ERG(flicker ERG) :主要反映视网膜明视系统的反应功能。
(三)FERG的记录设备
1.电极
2.刺激器
3.放大器和记录仪
(四)FERG的记录步骤
(五)FERG的结果分析
(六)FERG的临床应用
1.遗传性视网膜变性
(1)视网膜色素变性
(2)家族性遗传性视神经萎缩(Leber病)
(3)进行性视锥细胞变性
2.后天性视网膜病变
(1)视网膜脱离
(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3)视网膜阻塞性血管病变
3.外伤性眼底病变
4.葡萄膜炎
5.色觉异常
二、图形视网膜电图(pattern electroretinogram, PERG)
(一)PERG记录的基本技术
1.记录电极 记录电极采用非接触镜电极,要求不改变受检眼屈光度,成像清晰。
(1)金箔状电极:置于下穹隆部,电极与角膜下方保持良好接触。
(2)DTL电极:漂浮在角膜上的一组导电微纤维丝,电极柄用胶布固定在外眦部。
2.参考电极和地电极
3.刺激参数
4.放大器系统
5.计算机叠加平均和信号分析
(二)PERG的记录程序
1.采取自然瞳孔下的单眼检查,屈光不正者应戴镜校正,固视刺激图形中央区标志。
2.受检眼滴局部麻醉剂两次,进行皮肤清洁并将参考电极放置于同侧眼颞侧约2cm处,将地电极放置于耳垂处,将记录电极放置于同侧眼穹隆部。
3.分别测定大、中、小方格刺激的PERG波形。
4.PERG的测定分析
(三)PERG的临床应用
PERG主要反映了视网膜第三级神经元神经节细胞的功能状态,从而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受累的多种视网膜与视神经病变、青光眼及弱视等的诊断中,具有特定的临床意义。
三、局部视网膜电图
(一)LERG记录的基本技术
1.电极
2.放大器
3.计算机叠加平均技术
4.刺激光和适应光
5.测试过程
(二)LERG的局部刺激器
1.手持检眼镜式刺激器:两路光经同一条光路进入眼底,一路是背景光,用于检查者窥测眼底,以便确定刺激投射的部位,并用于抑制刺激区周围可能被闪光引发电反应的区域。另一路是刺激光,其焦点落在背景光的中心。特点是检查者可直接将刺激光投射到眼底受检部位,对受试者的固视功能要求不严格。
2.红外眼底电视摄像系统 用红外转像装置在电视荧光屏上监视眼底,可确保刺激光斑位于局部。其特点是:光源系统产生的刺激光与背景光可经眼底照相机投射到眼底,对检查过程可随时照像记录。
3.发光二极管(LED)刺激系统
4.氦-氖激光刺激系统
(三)LERG的临床应用
可应用于测试各类视网膜疾病的局部视网膜电位,如黄斑疾病等视功能的情况。
四、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 mERG)
在同时刺激视网膜多个部位的前提下,用一个通道的常规电极分别记录多个部位的混合反应信号,再经计算机程序处理,把对应于各部位的反应波形提取出来,应用三维立体图像直观地描绘出功能状态的地形图,从而客观地反映出视网膜与视神经反应电位的振幅与潜伏期情况。
(一)mERG记录的基本技术
1.原理与方法
2.一阶反应(first-order kernel):为ERG的主要成分,主要起源于外层视网膜
3.二阶反应(second-order kernel):也含有外层视网膜的成分,但可能主要起源于内层视网膜和视神经。
4.振幅密度:即单位面积视网膜的振幅。在中心凹处有一突出的峰,该处光感受器的密度最高,振幅最低处位于传统视野检查的生理盲点。
(二)mERG在眼底病的临床应用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mERG可以揭示糖尿病患者早期视网膜功能的异常,甚至在出现临床病变之前即发现异常。病变的早期主要是二阶反应的波形和适应机制出现异常,定位在内层视网膜。
(2)在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个别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阶反应潜伏期延长和振幅降低说明外层视网膜受累。
3.视网膜脱离:
(1)视网膜脱离的ERG反应振幅降低与脱离的面积有关,手术成功后电生理反应增大,mERG可以同时检测脱离和复位后的视网膜电生理反应。
(2)尽管mERG的敏感度和反应密度在术后均有所恢复,但恢复程度比视野要小得多。
(3)mERG系统反应的异常与脱离视网膜受损的程度相对应,将解释许多传统ERG系统解释不清的问题。
4.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视网膜色素上皮转运系统存在广泛的功能缺陷,mERG可以显示出ERG测试中并不明显的局部视网膜病变。
(2)mERG可发现对侧眼中心部的反应降低,而患者的双眼全视野ERG仍然正常。
5.分支视网膜动脉阻塞:mERG在相应的缺血区呈现出反应下降,正负反应振幅均较小。
6.特发性黄斑裂孔:mERG仅显示出黄斑裂孔相应区域振幅降低,形成了火山样地形图。
7.旁中心色素性视网膜萎缩:mERG在Goldmann视野的环型暗点处出现了相应的反应降低。
中西医结合诊治眼底病的临床体会与意义
1.出血性视网膜疾病
2.缺血性视网膜病变
3.视网膜脱离
4、视网膜色素变性
5.黄斑变性与水肿
6.全身病的眼底病变
小结与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