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ICG染色对内界膜形态形态的影响
作者:石璇  …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100044  点击数2272  更新时间:2004/3/29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根据Gass的理论,玻璃体对黄斑切线方向上的拉力参与特发性黄斑孔的形成,人为支除内界膜被认为能彻底松解牵拉。尽管最初曾心存疑虑,现在很多人接受内界膜的撕除是安全而有效的操作,使黄斑孔手术解剖及功能上有了更好的预后。而且,彻底去除前膜组织包括内界膜对很多黄斑疾病都成为必要。近年,吲哚青绿对内界膜染色的问世,使ILM剥除更易操作和安全。但ICG染色对视网膜的损害又时有报道,为此,我们在老年特发黄斑孔手术中,分别用ICG染色,未用ICG染色撕除内界膜,然后进行了形态学上的比较。方法:连续的6例老年特发性黄斑孔患者的6只眼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气体填充手术。随机选择三例在玻璃体切除,气液交换后,0.1-0.2ml0.5%吲哚表绿溶液(5.0mg/ml)滴于典斑部部网膜上,染色1分钟,冲洗彻底,用膜镊围绕黄斑孔连续撕下已染色的一层膜。另三例手术切割完玻璃体气液交换后,即用眼内镊撕除内镊界膜,用透射电镜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ICG染色及未染色的标本在电镜下均表现为一层连续起伏的内界膜,可见到向视网膜的不规则面和向玻璃体的平滑面,未见细胞成分。结论:有研究认为ICG对视网膜毒性作用通过PH值,渗透压,而且作为三碳青染料吸收红外线,导致单态氧的产生,形成脂过氧化物,对玻璃体视网膜交界区还有光动力作用。通过光氧化作用I或II型,产生细胞毒性。但我们的研究表明0.5%ICG局部染色对剥除的内界膜 没有形态学上的影响,面这种ICG染色方法对手术操作无疑是有帮助的,故仍不失为对手术的有效的辅助手段。其是否对视网膜有其它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