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pHEMA表面改性体外重建角膜生物相容性研究
作者:江儒章,…  文章来源:中山眼科中心  点击数1404  更新时间:2005/6/20 23:24:36  文章录入:zhshgj  责任编辑:毛进
【摘要】目的:研究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 poly-hydroxyethylmethacrylate)表面改性后的生物相容性,评价其作为角膜体外重建载体的可行性。 方法:分别用不同剂量致孔剂和RGD序列多肽表面改性后的pHEMA,适当大小的1mm厚的材料块放入24孔板,用无菌的PBS浸泡达水饱和,将原代的人角膜缘上皮和3T3细胞接种在材料的表面,每日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计算接种后2、4、6…24小时贴壁细胞数并细胞贴壁率、细胞融合时间。并在细胞融合后做冰冻切片和HE染色。空白孔做对照组。 结果:显微镜观察,全部材料表面细胞均存活,致孔剂组细胞伸出较多的伪足,但细胞很快出现老化形态(出现颗粒),RGD组细胞较小,各浓度组之间无明显的形态异常; 致孔剂组和RGD组细胞的贴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0.4587),不同的剂量贴壁率不同,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致孔剂组细胞融合时间明显小于RGD组和对照组(P<0.01),后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不同的浓度与细胞的融合时间无相关性;HE组织学染色显示RGD组细胞与载体连接紧密,并容易形成复层(接种上皮细胞),致孔剂组细胞片容易脱落,复层形成不佳;3T3细胞与材料的相容性优于上皮细胞,可能与原代角膜缘细胞体外生长较慢有关 结论:改性后的pHEMA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经RGD改性后更适合细胞的生长,是一种有望成为合适的体外角膜构建载体。 【关键词】 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角膜,组织工程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