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后部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高眼压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红 吴娜  文章来源: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  点击数1719  更新时间:2005/6/28 11:18:57  文章录入:aya610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探讨后部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高眼压发病率及危险因素。 方法 对119例132眼在我院行后部玻璃体切割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高眼压诊断标准为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 ≥24mmHg,分析了高眼压的发病率及患者年龄、原发病、眼内手术史及手术方式等多种危险因素,并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 (ultrasound biommicroscopy ,UBM )观察手术前后眼前节结构的变化。 结果 有50眼术后早期眼压升高,发病率为37.88%。其中男、女不同性别高眼压发病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004, P =0.952),男、女两性不同年龄组高眼压发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分别为 0.023、0.025)。以视网膜脱离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 ) C2以上组为最高(56.25% , P < 0.05)。既往有眼内手术史组较既往无眼内手术史组高(χ2 = 7.512,γ=1,P=0.006)。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组、未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组高眼压发病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 = 2.345,γ=1,P=0.126)。 行全视网膜光凝组、行部分视网膜光凝组高眼压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 = 3.932,γ=1,P=0.047)。硅油填充组、C2F6填充组、C3F8填充组及单纯玻切组高眼压发病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 =14.395,γ=3,P=0.002)。应用UBM观察到高眼压患者术后前房炎性反应、前房积血;术后睫状体水肿、前旋致前房变浅、房角变窄,参数测量提示有晶体眼高眼压组术后较术前有前房变浅、房角开放程度减小的趋势。 结论 后部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高眼压与患者年龄、眼内手术史、原发病种类及严重程度、联合手术的种类及方式有关。临床上应对RD伴PVR C2以上组、DR(Ⅴ)期或以上高危人群引起足够重视;尽可能术前光凝,以减少术中大量光凝;尽可能选择简单的手术方式,合理选择眼内填充物及浓度,并争取提高1次手术成功率,以减小高眼压发生的危险,避免引起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