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视网膜劈裂症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 Fundus Fluoresein Angiography)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在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就诊的视网膜劈裂症患者共15例22眼,将其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组高度近视合并视网膜劈裂症患者11例14眼,年龄24-69岁(平均为43 岁),屈光度数为球镜-8.5D—-19D(平均-11D),最佳矫正视力为数指-0.5,三例为双眼发病;第二组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患者4例8眼,年龄10-19岁(平均 15岁),视力为0.1-0.6(平均0.35),均为双眼发病。所有患者均行眼科常规检查,采用Zeiss OCT 3IA进行黄斑区放射状扫描,其中10例行双眼眼底彩照及 FFA检查。结果:两种类型视网膜劈裂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鉴别:1、高度近视合并视网膜劈裂症患者平均年龄(43±14.83岁)明显大于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患者的(15±3.74岁),而前者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较后者的差;2、OCT表现:高度近视组表现为神经上皮组织层间横形分隔以及桥状高反射带,其中外层劈裂6 眼,占42.9%;内层劈裂 1眼,占7.1%;混合性劈裂7 眼,占50%;同时合并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组织浅脱离 8眼,占57.1%;2眼合并黄斑区脉络膜下新生血管膜,占14.3%。而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组OCT图象特征为神经上皮层组织反射增厚,呈囊样改变,神经上皮组织层间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腔被斜形或垂直的桥状组织分割。3、眼底彩照及FFA的表现:高度近视组均合并不同程度的高度近视眼底改变(如豹纹状眼底、近视弧、黄斑变性等),表现为黄斑区斑点状、裂纹状高荧光,其中4眼(占28.6%)在对应于OCT显示劈裂部位视网膜小血管迂曲、扩张,后期荧光渗漏;2眼(占14.3%)合并黄斑区脉络膜下新生血管见黄斑区膜状高荧光后期渗漏;而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组眼底表现为黄斑区色素紊乱及微囊样改变,FFA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花瓣样高荧光6眼(75%),斑驳状高荧光2眼(占25%),后期均无明显荧光渗漏。其中1眼合并周边视网膜劈裂。结论:OCT是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的客观定量检测手段,对于诊断视网膜劈裂具有高度特异性,能清晰显示神经上皮层组织间分隔,结合FFA对眼底疾病的动态观察,两者在视网膜劈裂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病情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