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不同年龄的高度近视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后极部视功能形态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石一宁  …  文章来源: 西安市中心医院眼科   点击数1015  更新时间:2006/5/19 9:22:36  文章录入:aya610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的高度近视的视网膜脱离对侧眼后极部视功能状态——视野、视觉电生理改变,以及相关因素和形态学变化的关系,寻找不同年龄对高度近视眼功能、形态损害的早期客观敏感指标。方法 从11方面分组分析:视力,年龄,近视度数,视网膜脱离眼裂孔位置,眼轴,B超形态,眼底形态,职业,眼别,性别,病程。将临床与黄斑形态和功能相关的检查项目筛选,采用自动气体眼压计,中心低视力程序(LVC),视觉电生理系统中的单次视锥-ERG、30Hz闪烁ERG、P-VEP,反映15°黄斑区功能的多焦视网膜电图中一阶反应1、2环,等23项检测手段对反映高度近视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后极部视功能状态的指标进行定性定量观察,以及A/B超,眼底荧光/吲哚青绿造影系统等检测手段对高度近视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后极部形态3项指标进行定性观察。结果 高度近视随年龄的增加,中心视力逐渐下降(P=0.006),但其它视功能无明显改变,仅LVC的平均光敏感度逐渐下降(P=0.000)。从不同年龄组的构成比分析,20-60岁之间度数和视力分布相似,但眼底改变中豹纹改变在40岁形成高峰,眼底混合病变则在60岁形成高峰,视力在60岁以后多低于1.0。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老年近视度数反而有降低,与年龄相关也成负相关关系。也即在研究的目前时段内近视度数增加有低龄化趋势,黄斑裂孔与年龄呈正相关。结论 增龄性退行性病变和高近本身的进行性退变叠加可使视网膜整体功能降低,特别是本组低龄组的较高近视度数在其今后步入老年后的眼健康值得关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