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LASIK术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及药物调控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媛 周跃…  文章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100730  点击数930  更新时间:2006/6/6 18:25:46  文章录入:wangyuan4301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术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iffuse lamellar keratitis, DLK)的内源性发病机制以及术中使用糖皮质激素对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 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0只,取其中26只行双眼LASIK术,不施加任何外源性诱导因素,以手术操作作为唯一诱导因素建立弥漫性板层角膜炎模型,左眼用0.0005%的地塞米松进行角膜瓣下冲洗作为药物调控组,右眼仅用生理盐水冲洗作为对照组。另外4只动物共8只眼作为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LASIK术后1天裂隙灯下评分后立即取下角膜,保存于-80℃冰箱待检。用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法定量角膜中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数量,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角膜中IL-1β及IL-8的水平。 结果: 术后共有10只动物共17只眼发生了DLK,药物调控组8只眼,对照组9只眼,共有7只动物双眼发生DLK。药物调控组IL-1β的浓度低于对照组与空白组,而对照组与空白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8的浓度调控组低于对照组,空白组低于调控组和对照组。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数目在三组间比较中,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其中药物调控组小于对照组,空白组小于药物调控组和对照组。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数量与白介素-8的水平呈正线性相关。配对比较药物调控组与对照组的IL-1β,IL-8,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调控组IL-1β小于对照组,调控组IL-8小于对照组。 结论: IL-1β为LASIK术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的发病过程中的始动因子之一,IL-8在趋化中性粒细胞到达炎症反应部位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术中应用0.0005%地塞米松进行角膜瓣下冲洗可以阻断炎症因子的级联反应过程,明显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