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的不同形态学改变以及相关因素的关系,寻找不同眼底改变对高度近视眼视力、形态损害的早期客观敏感指标。方法 从11方面分组分析:视力,年龄,职业,眼别,性别,病程,近视度数,伴否黄斑病变,眼轴,B超形态,眼底形态。将临床与黄斑形态相关的检查项目筛选,采用自动气体眼压计,A/B超,眼底荧光/吲哚青绿造影系统等检测手段对双眼高度近视性后极部形态3项指标进行定性观察。结果 与已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对侧眼的结果相同,双眼高度近视在不同眼底形态诸分组中,随眼底形态变化的复杂化和累及范围增加,伴有年龄、视力、屈光度、眼轴、眼压的相关变化。多项视野光敏感度下降;视觉电生理中单次视锥细胞b波,1、2环振幅密度和其b波振幅均有下降(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高度近视的形态变化的程度、范围、与病程有正相关关系,眼底的变化是随年龄、度数的增加而逐渐形成的,也即在无视网膜脱离发生的高度近视,应重视患高度近视的发病早期眼底的变化。结论 定期对高度近视的眼底、屈光度检测有助于早发现隐匿性器质性病变,从而对眼底不可逆病变的形成早期进行医源性干预,以提高高度近视的视觉质量。联合应用A/B超、眼底荧光/吲哚青绿造影、视觉电生理,为观察其眼轴变化,视功能受损提供了敏感客观依据,能定量、定性评价黄斑部后极部视网膜、视神经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