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双眼圆锥角膜合并后部圆锥晶状体1例
作者:曾庆延  …  文章来源:武汉爱尔眼科医院 430060  点击数1364  更新时间:2006/6/15 23:11:37  文章录入:enjoyco  责任编辑:毛进
患者杨某,男,16岁。因双眼视力逐渐下降2年,矫正不能于2004年9月4日收治入院。患者自述于2年前觉双眼视力下降,配镜(-1.00DS)双眼可矫正至0.8,1年前觉戴镜视物不清,重新配镜(-2.00DS),矫正视力不祥。半年前于当地医院就诊,配镜-13.00DS,矫正视力0.3。此后视力仍持续下降,半月前于我院就诊,检查为“双眼圆锥角膜,后部圆锥晶状体”,遂收治入院。入院时全身检查体型瘦长,余无异常体征。眼部检查:双眼裸眼视力均为FC/20cm,矫正视力右眼-22.50DS/-6.00DC×180°→0.15,左眼-22.00DS/-5.00DC×160°→0.3。双眼角膜中央均明显变薄前突,可见Fleischer环,直径约4×5mm。前房深,晶状体透明,散瞳后见晶状体后表面呈锥形向后突起,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眼压右眼11mmHg,左眼10mmHg。角膜地形图显示右眼角膜屈光度66.62D/63.37D,左眼63.50D/60.62D(图1);A超角膜测厚右眼角膜中央厚度454um,左眼463um;A超眼轴测量右眼眼轴24.55mm,前房深度4.29mm,晶状体厚度3.41mm,左眼眼轴24.13mm,前房深度4.14mm,晶状体厚度3.41mm。分别于2004年9月5日和9月30日在球周阻滞麻醉下行右眼及左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中植片/植床直径均为7.75mm/7.5mm。术后常规抗感染、抗炎治疗,患者一般情况好,术后1年复诊时裸眼视力右眼0.8,左眼0.6,矫正视力右眼+1.75DS→0.9,左眼+1.25DS/-3.50DC×150°→0.8+3。角膜植片透明,晶状体透明,后表面锥形后突(图2)。电脑验光仪显示角膜曲率右眼37.5D/38.5D×100°,左眼38.25D /35.75D×160°;角膜地形图显示右眼角膜屈光度39.4D/38.5D,左眼查不出(图3);A超眼轴测量右眼眼轴24.19mm,前房深度3.37mm,晶状体厚度3.27mm,左眼眼轴23.65mm,前房深度3.29mm,晶状体厚度3.27mm;B超显示晶状体后表面反光增强。 讨论 圆锥角膜是临床上常见的角膜扩张变性性疾病,以角膜中央变薄前突,呈圆锥形为特征。它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许多综合征的组成部分,病因尚不明确。后部圆锥晶状体一般为先天性疾病,多为单眼,表现为晶状体后极部圆锥形隆起,该处囊壁较薄并可有小的破裂处,常在破裂处附近皮质混浊;病因可能与玻璃体动脉或原始玻璃体牵引有关[1]。圆锥角膜合并后部圆锥晶状体极为罕见,仅1978年Buiuc S[2]和1998年Kralich RG[3]各报道一例,前者为双眼,后者为单眼,作者考虑到患者已存在斜视、弱视及术后有关问题,建议暂缓或不行晶状体手术治疗。本文病例患者有视力下降病史两年,既往晶状体状况不详,考虑到患者晶状体透明,无弱视等并发症,与患者家属充分交流后决定先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视视力及晶状体情况决定是否行二期晶状体手术。结果患者在角膜手术后视力恢复良好,术后观察一年晶状体状况稳定,未出现后部圆锥进一步发展及白内障等情况;验光及角膜地形图检查显示屈光状态主要与角膜的形态曲率有关。说明后部圆锥晶状体可以不合并白内障,且可以对屈光状态影响不大,患者可以拥有正常视力,预后良好。 综合上述病例资料,提示我们在临床上对圆锥角膜及其他屈光状态异常的病人应注意散瞳详细检查晶状体状况,观察有无晶状体前后表面异常及混浊。后部圆锥晶状体是否合并白内障可能与晶状体后表面锥形突起程度及囊膜抵抗性有一定关系,在无白内障等病变的情况下可密切观察,暂不予手术治疗。如合并圆锥角膜可视病情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或行角膜移植手术治疗,术后仍应密切观察晶状体状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