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通道瘢痕化是大多数青光眼手术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尤其对于各种难治性青光眼,例如多次内眼手术后的继发性青光眼、外伤后青光眼等,术后瘢痕形成明显影响手术的成功率。“视原”是一种专门为小梁切除术中应用设计的、以胶原成分为主的生物性海绵状结构,具有抑制瘢痕形成的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视原”在小梁切除手术中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文为近期结果的初步报告。
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6年4月间我院的青光眼病人17例17眼,其中多数患者经历多次手术:玻璃体切割术后6例,外伤后继发青光眼3例,无晶体或人工晶体眼4例,角膜移植术后1例,高度近视眼2例,ICE综合征1例,抗青光眼手术后眼压高3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期或慢性期2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5例,其中小眼球1例。患者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50.3±15.5岁。“视原”临床应用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所有入选患者均签署术前知情同意书。手术中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表层巩膜瓣不缝合或相对松弛地缝合1-2针后,于表层巩膜瓣表面和筋膜下方放置胶原海绵片(“视原”),“视原”遇湿后变薄,呈半透明状胶状物覆盖在表层巩膜瓣上,然后分层缝合筋膜及结膜。术后护理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1周内每日、术后第1个月内每周以及术后第2和第3个月时进行复查和随访。记录术前和术后各阶段的眼压、视力、术后滤过泡形态、前房深度,以及脉络膜脱离、前房积血等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结果:术前应用最大量降眼压药物的情况下眼压范围为22—60mmHg,平均33.53±9.69mmHg;术后1周眼压为6—14mmHg,平均9.76±2.39mmHg;术后1月平均眼压为15.0±6.7mmHg(13例),其中眼压低于21 mmHg的患者占84.6%(11/13)。术后末次复查时视力提高的5例,下降的1例,不变的11例。结膜滤过泡多数弥散隆起(14/17),3例患者术后滤过泡局限,呈包裹囊状(III型滤过泡)并充血明显,经不同处理后(滤过泡周围注射5-FU、针拨瘢痕、使用氩激光光凝结膜表面的粗大血管等)好转。7例患者术后1周内发生不同程度的脉络膜脱离,发生率较高(41.2%),但主要集中在前期手术中,估计与患者病情复杂(3例为晶状体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内容物全是房水的“水眼”状态)以及术中巩膜瓣缝合较松弛或者未缝合有关。4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3例行巩膜切开(或切除)放出睫状体脉络膜上腔积液。3例(17.6%)患者术后1周内低眼压(眼压等于或低于5 mmHg),均于1周后好转。术后前房积血2例(11.8%),在1周内逐渐吸收。1例患者本次术前已行5次各种内眼手术,术后2个月出现视网膜脱离,估计与本次手术无直接关系。
结论:使用“视原”后,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尤其难治性青光眼患者中眼压明显降低,滤过泡形态多数弥散隆起,但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发生率较高。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任泽钦 通讯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