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选择正视眼被试者,分析在调节状态下人眼波前像差的波动特点,特别是高阶像差的波动特点,为波前像差的个性化矫正提供思路。
方法:
采用哈特曼波前传感器测量人眼波前像差。按照单帧重复测量和固定调节状态连续重复测量两种方式采集眼波前像差。入选被试者20名,屈光状态为屈光正态。评估内容:a,诱发调节幅度,即最大的诱发离焦屈光度与基线屈光度之间的差值。b,眼波前像差对于调节幅度的影响,比较调节幅度大于3D与调节幅度小于3D两组在调节放松状态下高阶像差的差异。c,调节幅度对眼波前像差的影响,比较在0D,1D,3D三种调节状态,2.07mm,3.11mm,4.15mm,以及4.96mm四种瞳孔直径下,眼波前像差的变化。
结果:
在本实验条件下可以实现诱发调节,最大调节幅度可达7.43D。调节幅度大于3D和小于3D两组被试者的高阶像差,各分阶像差以及6~35项Zernike多项式之间的没有统计学差异。调节幅度在0D~3D范围内,瞳孔直径在3.11mm~4.93mm之间人眼高阶像差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在调节过程中位于Zernike多项式金字塔排布的中轴部位的第12项,第18项,第24项,第33项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mini F=3.799,P=0.028)。
讨论:
调节是人眼进行自我调整的重要环节。本实验被试者在2.07mm~4.93mm瞳孔直径的区域内,生理调节0D~3D幅度下,人眼高阶像差没有产生明显的变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Zernike多项式内部构成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集中于Zernike多项式金字塔排布的中轴区域,包括第12,18,24,33项,其变化趋势与离焦的变化趋势相反,提示在调节产生的同时,人眼光学系统内部高阶像差相应产生一种补偿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