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底形态及AB超改变在高度近视眼黄斑退行性病变中的监测作用及相关因素分析 |
|
作者:石一宁 … 文章来源:西安市中心医院眼科 710003 点击数:890 更新时间:2007/6/2 17:15:57
|
|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及其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视网膜黄斑部形态变化和功能变化,以及与相关的年龄、近视度数因素的关系,寻找高度近视眼功能、形态损害的早期客观敏感指标,为预防和治疗视网膜黄斑退行性病变提供依据。
方法 眼底形态根据眼底镜、KOWA眼底照相、Heidelberg HRA2激光扫描眼底荧光造影系统进行荧光/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并综合文献将眼底形态分为4组:无变化、黄斑局限病灶、豹纹状眼底、后极广泛病灶或混合。同时行BVI A/B超仪。单纯双眼高度近视眼组382例764眼,资料齐全的104例。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组209例,资料齐全的94例。从11方面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1、高度近视不同眼底形态的构成及与年龄、度数变化的关系,相应的A超眼轴和B超形态关系 高度近视眼的眼底改变与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改变基本相同。从眼底改变构成比分析,14%无眼底变化,33%和44%分别为豹纹改变和混合改变;不同年龄组分析,20岁组眼底无改变较其他年龄组多(37-47%),20-40岁组豹纹状眼底形成高峰(45%),40岁以上的2组混合改变超出50%。不同近视度数组分析,<-6~-10D组眼底改变呈多样化,阴性改变27%,混合改变26%,<-10~-15D组眼底主要为豹纹状32%和混合改变64%,<-15D以上组混合改变占75%。从A超结果分析,眼轴在25mm以内,RD对侧眼为无改变60%和豹纹状眼底20%,但眼底无改变高度近视33%,豹纹状眼底18%,混合改变37%,27mm时豹纹状眼底2组均占50%,>27mm时混合改变比例逐渐增加,但单纯高度近视组眼轴变化与眼底改变的关系较RD对侧眼变化复杂。从B超结果分析,阴性改变与25mm组基本相同,均匀扩张改变与25-27mm组对应,葡萄肿改变与>27mm组对应,同样地,单纯高度近视组变化与眼底改变的关系较RD对侧眼变化复杂。2、影响高度近视眼底形态学改变的危险因素的分析 1)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眼底(y)=0.005+2.297B超-0.223近视度数值-0.165眼压+0.004年龄。复相关系数R=0.793。2)高度近视眼眼底(y)= -3.340+0.008病程+3.306 B超。复相关系数R=0.731。B超改变、年龄与眼底病变为正相关,与近视度值、眼压与眼底病变为负影响。
结论 1、高度近视形态变化与年龄、度数的规律:眼底无改变的高度近视集中于20岁以下、<-6~-10D、眼轴<25mm组、B超无改变;20-40岁组、<-10~-15D组、25-27mm时豹纹状眼底形成高峰,B超呈均匀扩张状;<-15D以上组、40岁以上组混合改变占主要构成,B超葡萄肿改变与A超眼轴>27mm组与之对应。结合客观指标的检测,并在退变早期的豹纹状眼底改变阶段介入医源性干预可能作为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预防策略。2、危险因素中眼底的变化是随年龄、度数的增加而逐渐形成的,因而定期对高度近视眼眼底、屈光度检测有助于早发现隐匿性器质性病变。结合90°周边视野的检测可能有效预防视网膜脱离发生,若同时检测中心视功能的检测早期发现后极部功能改变,则有可能保留残留的中心视力,以提高视觉质量。
|
|
|
会议投稿录入:shiyining 责任编辑:毛进 |
|
|
上一篇会议投稿: 限定性赤道区预防性广泛视网膜光凝术预防视网膜脱离探讨 下一篇会议投稿: 应用高速双线性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治疗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