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之窗-眼科医生网 >> 眼科常识 >> 第12届全国会 >> 视光学12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更多内容
30°视野在监测高度近视眼黄斑退行性病变中的作用以及相关因素分析         
30°视野在监测高度近视眼黄斑退行性病变中的作用以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石一宁  … 文章来源:陕西省 西安市中心医院眼科 西安市后宰门185号,710003 点击数:1118 更新时间:2007/6/4 11:08:28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视网膜后极部形态变化和30°视野光敏感度的关系,及其与近视度数和年龄相关因素的关系,寻找高度近视眼后极部损害的早期客观敏感指标,为预防和监测高度近视早期黄斑退行性病变提供依据。 方法 1、采用OCTOPUS 101中的中心低视力程序(LVC),对373眼高度近视30°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S)定量检测;2、采用国际标准远视力表、医学验光测定远用矫正视力。3、同时对不同年龄、不同近视度数、不同眼底形态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RD)对侧眼和单纯双眼高度近视眼分组:年龄按~20岁、~40岁、~60岁、>60岁,分4组,近视度数按-0.5D~、-6D~、-10D~、-15D~,分4组;眼底改变按无变化、黄斑局限病灶、豹纹状眼底、后极广泛病灶或混合(病理性近视),分4组。 结果 1、①30°视野MS按高度近视RD对侧眼(28.51±4.95)dB、高度近视眼(27.60±6.26)dB、高度近视RD眼(19.25±8.14)dB依次下降,平均绝对暗点则依次增加(高度近视RD对侧眼0.50±2.58个,高度近视眼1.76±7.16个,高度近视RD眼5.84±10.10个);②高度近视MS随度数加深、年龄增加依次下降,平均绝对暗点则相反:平均光敏感度在-6.0D组平均低于正常3dB,度数递增一个度数组,递减2dB;而20岁组平均低于正常3dB,40~60岁急减9dB;绝对暗点在-6.0D组平均多于正常1个,20岁组与正常近似,而大于-10.0D和40岁以后急增至1个以上,度数的加深随年龄增加平均光敏感度下降,-15.0D以上超重度近视的20岁以下组平均光敏感度下降与高度近视20~40岁组近似,-10~-15D重度高度近视20~40岁与高度近视40~60岁组近似;-6~-10D高度近视组在40~60岁光敏感度急减。③在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的两组高度近视中,单纯双眼高度近视较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平均光敏感度低、绝对暗点多。④与90°视野相比,后极部视网膜功能的降低程度相近,但绝对暗点较少。2、高度近视的中心视力(0.69±0.33),较RD对侧眼(0.75±0.55)低,并随度数和年龄的增加中心视力明显下降,变化规律与视野相同。3、不同眼底改变的30°视野变化 结论 1、30°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和平均绝对暗点与高度近视眼的中心视网膜功能状态、以及年龄和近视程度相关,即随度数递增一个度数组(-5.0D),退行性视功能改变提前一个年龄组(20年)。与周边部功能变化不同,即单纯双眼高度近视的中心视功能受损害较早于视网膜脱离对侧眼,即视网膜黄斑退行性病变的危险性高。2、中心视力的变化与视野相同。本研究量化了高度近视的中心视网膜功能中的视野分布状态,以及与近视度和年龄的相关关系,当平均光敏感度低于、或绝对暗点多与视网膜脱离对侧眼均值,同时增加相应近视度和年龄因素的影响,可以结合眼底后极部退行性病变进行有效监控。
会议投稿录入:aya610    责任编辑:毛进 
  • 上一篇会议投稿:

  • 下一篇会议投稿: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眼科医生网 眼科医生网版权所有 @ 1998-2012
    部分文章和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指出! 站长:毛进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80301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