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BM检查探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 |
|
作者:崔丽珺 … 文章来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眼科 710004 点击数:1280 更新时间:2004/5/30
|
|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比较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瞳孔阻滞型与非瞳孔阻滞型的眼前节形态差异,探讨其发病机制。 方法 利用UBM检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慢闭)56例88眼的眼前节结构,其中瞳孔阻滞型30例51眼,非瞳孔阻滞型26例37眼,并对两组参数进行定量、半定量统计学分析。 结果 瞳孔阻滞型的瞳孔缘相对位置靠前,前房深度较浅(2003±372μm),与非瞳孔阻滞型的前房深度(2220±221μ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房角开放距离500 瞳孔阻滞型(89.74±91.47μm)小于非瞳孔阻滞型(138.86±64.13μm)(P<0.01),因而瞳孔阻滞型房角更窄。瞳孔阻滞型周边虹膜膨隆,非瞳孔阻滞型虽然周边虹膜平坦,但有高褶或增厚堆积现象。两组类型中均可看到虹膜根部附着点靠前。睫状体旋前在非瞳孔阻滞型中比较多见,其小梁睫状体距离(546±151μm)、虹膜睫状体距离(48±72μm)、巩膜睫状体夹角(34.15±4.85度)等相关参数均小于瞳孔阻滞型(参数依次为630±210μm、177±91μm和40.44±9.83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瞳孔阻滞导致的周边虹膜膨隆是慢闭瞳孔阻滞型房角关闭的主要机制,睫状体旋前、周边虹膜增厚和堆积以及虹膜根部附着点靠前则是非瞳孔阻滞型房角关闭的主要机制。
|
|
|
会议投稿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
|
|
上一篇会议投稿: 兔高眼压模型的f-ERG b波及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改变 下一篇会议投稿: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测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型中的作用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