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前囊连续环形撕囊(anterior 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ACCC)和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yion, PCO)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1999年9月至2004年3月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囊袋内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48只眼,所有病例由同一手术者用同一方法完成。术后门诊随访,观察术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复方托品酰胺快速散瞳,瞳孔达7×7~8×8mm直径大时,用内置数码摄像头Zeiss120裂隙灯进行眼底后反光裂隙照相,转化成数码图像输入计算机,获得的数码照片使用德国EPCO2000软件分析,对PCO程度评分并将各组进行比较,所得研究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研究的448只眼中ACCC完全覆盖人工晶体组光学面共153只眼, ACCC偏位部分覆盖人工晶体光学面组共265只眼, ACCC完全不覆盖人工晶体光学面组共30只眼,三组对应PCO数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689,P=0.026);ACCC完全覆盖人工晶体光学面组与ACCC偏位部分覆盖人工晶体光学面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9);ACCC完全覆盖人工晶体光学面组与ACCC完全不覆盖人工晶体光学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7)。结论:本研究认为ACCC是影响PCO的重要因素。同时研究观察到发生PCO时,无论是珍珠样小体,还是纤维膜,都是起源于ACCC未能覆盖光学面的方位,再由这一角度向瞳孔中心生长延续。本研究说明前囊连续环形撕囊居中并完全覆盖人工晶体光学面对PCO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