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体晶状体皮质诱导兔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分子机制 |
|
作者:李永平 文章来源:广州市先烈南路54号中山眼科中心 点击数:2552 更新时间:2008/1/18
|
|
目的:探讨自体晶状体皮质诱导兔视网膜新生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以白内障抽吸术吸出晶状体皮质+晶状体皮质注入玻璃体腔为实验组,采用单纯白内障抽吸术吸出晶状体皮质不注入玻璃体腔作为对照组。裂隙灯检查眼前段情况,分别在第3、7、14、28天取眼球,行形态学、免疫组化及扫描电镜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RT-PCR检测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mRNA水平,共聚焦显微镜检测VEGF和PEDF蛋白水平及其分布特点。结果:实验组,术后第3天,晶状体皮质接触视网膜,部分区域发出血管芽,突入玻璃体腔;术后第7~ 14天,新生血管明显增多,呈树枝状、珊瑚样伸入玻璃体腔内生长;术后第28天,新生血管明显减少。扫描电镜揭示,视网膜新生血管呈蚯蚓状爬行与视网膜表面,为静脉性血管及毛细血管。VEGF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从第3天开始升高,到14天达到最高峰,以后又逐渐恢复基线水平;PEDF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从3天开始下降,到14天达到最低水平,此后又回升到基线水平。结论:1. 自体晶状体皮质能诱导新西兰白兔较为典型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2. 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两种动态平衡紊乱参与了晶状体皮质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并就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其它分子机制进行了讨论。
|
|
|
会议投稿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
|
|
上一篇会议投稿: 儿童球结膜下迷芽瘤34例手术治疗分析 下一篇会议投稿: 微波治疗兔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