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检测大鼠真菌性角膜溃疡和细菌性角膜溃疡中P物质(substance P,SP)的表达变化过程及差异,探讨SP在真菌性角膜溃疡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茄病镰刀菌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空白对照组大鼠5只,不做任何处理;茄病镰刀菌组接种茄病镰刀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组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制作角膜溃疡模型,模型制造成功后茄病镰刀菌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各取25只大鼠分别于接种后1d、5d、8d、10d、14d取角膜。应用HE染色观察角膜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角膜中SP的表达,并对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同一时间点组间数据进行t检验
结果 造模后实验组于1d形成溃疡,基质浅层胶原纤维排列紊乱,中性粒细胞浸润。5d溃疡加重,8d溃疡缩小,成纤维细胞增生,新生血管长入;14d基质层瘢痕样重构。SP表达于1d增强(茄病镰刀菌组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吸光度分别为0.3313±0.0133,0.3995±0.0191;mRNA为0.4525±0.0170,0.5532±0.0258),8d最强(茄病镰刀菌组和金黄色葡萄球组吸光度分别为0.5525±0.1708,0.7050±0.0119 mRNA为0.5975±0.0221,0.7150±0.0238),10d下降(茄病镰刀菌组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吸光度分别为0.1533±0.0176,0.3125±0.1702;mRNA为0.2416±0.0082,0.4835±0.0082),14d降至低于正常(茄病镰刀菌组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吸光度分别为0.1150±0.1287,0.1675±0.0126;mRNA为0.1275±0.0126,0.2325±0.0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同时间点两实验组间比较,茄病镰刀菌组SP表达低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左眼SP表达1d达到最高(吸光度为0.2840±0.0212;mRNA为0.3950±0.0129),5d降至正常水平(吸光度为0.2125±0.0174;mRNA为0.3321±0.0041),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P可能参与了真菌性角膜溃疡早期损伤和晚期修复过程,在真菌性角膜溃疡组表达低于细菌性角膜溃疡组可能参与了真菌性角膜溃疡疼痛较轻的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