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损伤(optic nerve injury)是眼科常见的一种眼外伤类型及致盲原因,多见于各种面部、颅脑及眼眶外伤,如压迫、牵拉、切断等原因均能导致视神经严重受损,造成患者视功能不可逆性丧失。视神经损伤后大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坏死或凋亡,是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减缓或抑制RGCs的死亡及促进其轴突再生,是有效治疗视神经损伤和促进视功能恢复的基础。因此视神经损伤再生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传统认为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不能再生,损伤后的神经元难以形成新的突触连接。20世纪80年代,Hall等人用一段自体坐骨神经移植到视神经损伤区,并成功地诱导了视神经损伤后轴突的再生,中枢神经损伤不能再生的观念发生了改变。近年来Leon等研究发现,单纯晶状体损伤能大大增加RGCs的存活率,并能促进视神经损伤后的轴突再生。因而晶状体损伤促进视神经损伤再生的机制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认为激活的巨噬细胞在外周神经损伤后,具有吞噬、合成和分泌多种活性因子等作用,形成有利于神经再生的内环境,从而促进外周神经的再生,但巨噬细胞在中枢神经损伤再生中是否也有这种作用,晶状体损伤能否激活巨噬细胞在视神经损伤再生中发挥作用的研究很少。本实验采用大鼠在体实验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目的 研究晶状体损伤促进视神经损伤后 视网膜节细胞轴突再生的作用 ,并探讨活化的巨噬细胞所起作用,为视神经损伤后治疗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普通级成年健康Wistar 大鼠5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5只不做任何处理;单纯视神经横断伤(NC)组15只;联合晶状体损伤(NC+LP)组15只;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酵母多糖 (NC+ZI)组15只。分别在术后1周、2周、3周后处死大鼠5只,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应用ED-1单克隆抗体,标记视网膜内激活的巨噬细胞,及免疫荧光方法标记视网膜生长相关蛋白-43 (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的表达,观察并记录不同时间点阳性荧光着色面积。
结果 正常对照组及NC组,在视网膜中未见ED-1阳性的巨噬细胞,NC+LP组及NC+ZI组,在视网膜中可见ED-1阳性巨噬细胞。
视网膜中GAP-43表达: 正常对照组仅见少量荧光素着色,主要集中在内丛状层,视网膜节细胞层未见着色。NC组术后1周时视网膜节细胞层可见少量荧光素着色,2周时基本消失。NC+LP组及NC+ZI组术后视网膜节细胞层可见大量荧光素着色,术后前2周着色面积较明显,至3周时仍有着色。NC组与正常组相比,在1周时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在2、3周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NC组分别与NC+LP及NC+ZI组相比,在不同时间点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均在伤后早期GAP-43表达最多,以后其表达量逐渐下降。NC+LP与NC+ZI组相比, 1周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周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NC+LP组(及NC+ZI组)与正常组相比,不同时间点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 1. 单纯视神经损伤后,早期仅见少量视网膜反应性GAP-43的表达增多。2. 晶状体损伤和玻璃体内注射酵母多糖可以激活巨噬细胞,使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中GAP-43的表达明显增多,对视神经轴突再生具有促进作用,在损伤后前两周时作用较明显,至少可持续3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