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染色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术后眼底近红外波长自发荧光(near-infrared fundus autofluorescence,NIR-FAF,激发光787 nm, 滤光片>800 nm)特点及对应的视网膜微结构改变,观察ICG在眼内代谢情况。
方法 15例16眼进行ICG内界膜(ILM)染色的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包括黄斑裂孔8眼,黄斑前6眼,中央静脉阻塞(cenCRVO)1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1眼。染色剂ICG的浓度为1.25mg/ml。应用Spectralis OCT联合共焦扫描检眼镜(confocal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cSLO,海德堡视网膜脉络膜同步血管造影仪Ⅱ,Heidelberg Retina Angiograph 2, HRA2,德国)观察术后眼底荧光特点及视网膜微结构变化,同时对眼内残留ICG的代谢情况随访1年,全部患眼行眼底照相检查。
结果 首先,眼底照相未发现ICG染色。由于ICG对ILM具有特色的粘附性,因此后极部类圆形低荧光区域提示ILM剥离范围,与Spectralis OCT中表现一致,类圆形低荧光随访至术后9个月。术后第1天即出现眼内残留ICG沉积于视盘造成该处高荧光现象并持续至术后1年。同时术后第1天散在视网膜的ICG将被节细胞摄取,通过轴浆流运送至视盘后排除。术后2周至第75天呈现神经纤维沿血管弓走形处荧光增强后消失。此外,在黄斑裂孔中,残留RPE暴露于RPE下,并被后者摄取,导致术后半年仍可观察到的荧光增强或细颗粒状高荧光现象,Spectralis OCT 提示该处RPE变薄,光感受器层不连贯。激光斑处由于位置较低,ICG易于残留,随访至术后仍表现为强荧光。另一方面,由于ICG趋向于粘附在增殖膜上,因此在术后第75天时仍可观察到残留增殖膜处高荧光。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区域在术后52天和7个月时表现为低荧光,不排除黑色素相关性眼底自发荧光发挥的作用。对于诸如色素上皮脱离、玻璃膜疣等病变表现持续高荧光与之前进行ICGA造影有关,即在造影过程中,上述病变摄取ICG.最终,在术后1年,仅视盘处残留荧光。
结论 NIR-FAF联合Spectralis OCT提供术眼更多微结构改变信息,对观察预后有一定帮助。 |